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朗洞镇初级中学2023-20...

更新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为了研究生命能否自然发生,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设计了( )
    A . 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 B . 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 C . 生物进化记录表 D . “腐肉生蛆”的实验
  • 2. 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B . 米勒实验证明了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 C .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陆地 D . 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游离的氧
  • 3. 下图所示是意大利医生雷迪不相信腐肉能够生蛆所做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瓶里的腐肉不能生蛆是因为没有空气进入 B . 甲瓶、乙瓶、丙瓶形成对照,变量是蝇卵 C . 雷迪认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成的 D . 肉眼不可见的生命是可以自然发生的
  • 4. (2023·礼泉模拟) 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大象进化的过程中,发现大象与海牛、蹄兔具有共同的祖先,以下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 . 形态特征 B . 运动方式 C . 生活环境 D . 古生物化石
  • 5. 在古生代早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地层中,最具标志性的动物化石是( )
    A . 鱼类化石 B . 三叶虫类化石 C . 昆虫化石 D . 两栖类化石
  • 6. 下列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

    ①裸子植物 ②苔藓植物 ③被子植物 ④藻类 ⑤蕨类植物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⑤④③① C . ④②⑤①③ D . ③①⑤④②
  • 7.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而迅速灭绝的,下列证据不支持这一假说的是( )
    A . 恐龙大量灭绝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 B . 恐龙化石常集中出现,表明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 C .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与恐龙灭绝的时期都在6 000多万年前 D . 某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只有部分有胚胎,表明其受精率较低
  • 8. 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化石,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B . 物种A可能比物种B结构复杂 C . 物种A比物种B数量少 D . 物种A比物种B体形大
  • 9. 化石中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最早形成的地层中没有发现化石,说明最初的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 B . 在古生代中期,生物开始由水中向陆地发展 C . 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生物,无人见过,无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D . 生物的进化历程呈现出大灭绝和大爆发相互更替的特征
  • 10. 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也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 . 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 B . 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没有进化 C . 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 D . 海豆芽的生活环境没有大的改变
  • 11. 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说法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 . 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D . 地球上现有的生物不会继续进化
  • 1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有很多的品种,你认为荷花品种繁多的原因是( )
    A . 气候条件有差异的结果 B . 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的结果 C .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 13. 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的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如图所示)。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 .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 .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 . 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 14. 某科研小组对某种致病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耐药细菌的增多是药物选择的结果 B . 药物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 . 耐药细菌的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的强 D .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不利变异
  • 15. 如图是从a点开始使用青霉素后细菌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具有抵抗青霉素变异的细菌数量在C点远多于A点 B . 抵抗青霉素的变异对于细菌来说属于有利变异 C . 使用青霉素促使细菌产生了抵抗青霉素的变异 D . 曲线A→C的变化过程是青霉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
  • 16. (2021·通州模拟) 研究者调查发现,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某鸟类种群,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 .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 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 . 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 1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观点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为了适应水中环境,鱼的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 B . 长期喷洒杀虫剂,苍蝇还是很多,是因为杀虫剂使苍蝇发生了变异 C . 各种生物的任何变异,即使是有利的也不会永远都有利于其生存 D . 刺猬的身体布满刺,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
  • 18. 生物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下列有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阶段 B . 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也能制造工具 C . 导致森林古猿向人类方向进化的决定因素是生存环境的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 D .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包括脑容量增大、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等
  • 19.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事实或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古人类的化石可以证明人类的进化过程 B . 现代类人猿再经过漫长的年代也能逐渐进化成人类 C . 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 . 能证明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最有力证据是现代类人猿
  • 20. 如图是人类进化的不同历程,正确的顺序是( )

    A . ①③⑥④②⑤ B . ④②①③⑥⑤ C . ⑥⑤①④②③ D . ④②⑥⑤①③
二、简答题
  • 21. 下图是有关探索生命起源问题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以及以化学进化起源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是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装置,装置中A内通过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沸水模拟的是
    2. (2) 米勒实验证实了在类似于原始地球条件下,
    3. (3)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为证明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4. (4) 请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填“需氧型”或“不需氧型”)。
    5. (5) 图乙中,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填字母)。
  • 22. 如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地层中都有发现生物化石,表格记录了部分动物出现的地质年代,请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化石种类

    化石被发现的地层

    距今年数

    低等鱼类

    约4亿年

    海洋无脊椎动物

    约5.4亿年

    鸟类和哺乳类

    约6 500万年

    1. (1)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其遗体、遗物或遗迹总是出现在越的地层里。
    2. (2) 在图中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低等。在图中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高等。 
    3. (3) 上表中的①②③表示的岩层分别是(用字母表示)。
    4. (4)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中,是最直接的证据。
    5. (5) 在研究生命的起源过程中,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是学说。
    6. (6) 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
  • 23.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注:黑色个体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浅色个体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 (1) 分析图①到图④,随着吡虫啉的使用,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2. (2)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和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 (3) 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性。
  • 24.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身高和外部特征发生了变化。请根据图示并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古生物学家研究证实,在距今3 000万年~1 000万年前的非洲森林中,树栖生活着许多森林古猿。后来,由于和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一些古猿成群地转向地面生活,它们最终进化为的最早祖先;仍然树栖生活在森林中的一些古猿,则进化为的祖先。
    2. (2) 下到地面生活的森林古猿,运动方式由改为,开始了人类进化的第一个阶段——阶段。
    3. (3) 在人类进化的C阶段,开始用火,这个阶段属于阶段。
    4. (4)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除了运动方式外,在身体结构中发生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的逐渐增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