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本节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更新时间:2024-04-16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针对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中司法实践面临的管辖权国际冲突等问题,2023年9月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次修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涉外民事案件审判质效,更好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更好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该法的修改表明(    )

    ①经济基础的变化迟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与调整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④社会发展是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中实现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 (2023高二上·雅安月考)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体现了( )

    ①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

    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自主地变化

    ④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3.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行走太空梦想的实现,是无数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的中国航天人在托举和支撑。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③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④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23年11月2日,日本第三轮核污染水排海正式启动。尽管国内渔民反对,日本政府至今仍在反复强调核污染水“所含放射物质氚的浓度符合预期”,美国对此表示理解支持,太平洋岛国居民再次表达“强烈担忧”,欧洲人反应平淡,而中国政府则表示强烈反对并全面禁止日本水产品的进口。之所以出现不同态度,是因为(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不同国家的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认知

    ④立场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①费尔巴哈认为周围的感性世界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推动社会制度的变化

    ③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④事物的发展建立在继承已有事物的基础之上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制度,始终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实现了分配效率的最大化也保证了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我国进行上述改革(   )
    A . 消除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发展 B . 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 . 使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D . 通过创新社会发展规律以适应时代要求
  • 7.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十大流行语”,如图。今年的流行语凸显语言创造力,折射社会生活面貌。这表明(   )

    A .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B .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D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总是同步变化
  • 8.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高水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指导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做了战略部署,未来更多先进、实用的人形机器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    )
    A . 变革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关系发展,推动技术进步 B .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安排机器人产业未来战略部署 C . 抓住机遇,促成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飞跃和发展 D .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9. (2024高二上·成都期末) 2023年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的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 记到河北保定看望群众时动情地说: “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共产党 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恢 复重建,都会全力以赴。”“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哲学依据是( )
    A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C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0. 2023年9月20日,韶关市第21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活动在武江区孟洲坝夜市举行。活动现场举行了2022年第三、第四季度“韶关好人”,2023年第一、第二季度“韶关好人”颁奖仪式,共有18人获得表彰。晚会还为第九届韶关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九届韶关市道德模范获得者进行颁奖。近年来,我市常态化开展韶关好人、韶关市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推荐评选活动,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基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推动作用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2022年8月20日,《2022年上半年消费市场行业热点舆情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国货”“运动”“绿色”等成为2022年上半年度消费关键热词。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这表明(   )
    A .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 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 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12.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新的使命任务、新的战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使之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这说明(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源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改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④改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3.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因为(   )

    ①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4. 2023 年5月,教育部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到2025年,我国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所决定的

    ③社会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近日,《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58件立法项目被列入规划。《立法规划》是对未来五年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   )

    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11月开始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节目以八位文化宗师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为线索,搭建“古今双向穿越”的核心架构,通过“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XR创新呈现”的节目模式,揭秘一代宗师磅礴跌宕的人生故事,直击传承千载的“唐宋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该文化综艺节目体现了(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反映历史人物的社会意识提升了观众精神文化素养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7. 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基诺族神话故事流传至今,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材料表明(    )

    ①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③神话作为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勇敢面对挑战,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②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③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对抗性的矛盾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国家豁免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法出台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绝对国家豁免政策。近年来,一些外国法院受理反华势力针对我国国家的诬告滥诉,甚至叫嚣剥夺我国根据国际法应享有的国家豁免。制定出台外国国家豁免法,为我国法院管辖、审判以外国国家为被告的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是在更高水平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必然要求。这告诉我们(   )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适时完善上层建筑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③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矛盾的具体解决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20.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年度十大流行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天花板”“雪糕刺客”“精神内耗”等入选。这些词或有感于国家政策,或来源于重大事件,或反映百姓生活,均从不同的视角见证了时代变迁,传递了社会脉搏。这体现了(   )

    ①社会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意识能够有目的地直接改造社会存在

    ③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现实社会中是同步变化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主观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继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在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对体制机制和机构职责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大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中央垂管派出机构、驻外机构不纳入统一精减范围,根据行业和系统实际,盘活用好存量编制资源。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 22.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新的战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党的二十大对深化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有关部门坚持把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完善,最终形成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后,将把国家机构改革部分的内容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强弱项,补短板,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针对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着力解决一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请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有关知识,说明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哲学依据。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中国经济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在回答中国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这正是中国经济学所要回答的中国之问。

    [在回答人民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经济问题。如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学需要回答的人民之问,具体来讲就是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

    [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认真研究并解决所处时代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应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回答好时代之问,中国经济学需要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回答世界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这两件大事,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连锁联动。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学应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解。

  • 2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观的哲学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