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高中政治必修四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年11月4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个工程成功入选。我国古代很多灌溉工程遗产都沿用至今,并仍然发挥着较大作用。我国重视灌溉工程遗产的意义在于(   )

    ①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需求

    ③创新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④彰显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不仅镌刻着一个民族来自何处、去往何方的变迁史,更蕴含着民族何以持存、何以兴盛、何以创新的精神命脉。可见,文化自信(    )

    ①就是要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②是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④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上述论断表明,增强文化自信需要(   )

    ①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②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文化需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主旋律创作要求文化工作者准确把握宏大主题与个体叙事的关系,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用充沛的情感、动人的故事,深情讴歌祖国、人民和英雄,以实现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要求文艺工作者( )

    ①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②努力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

    ③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作为创作的导向

    ④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5. 中国共产党深刻提炼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彰显着我们党高度的思想和文化主动,对中华文明发展道路连续性的自觉追求,对“中国向何处去”的自我决定。根据这段论述,“第二个结合”历史价值是(    )
    A .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路线图 B . 坚定文化自信,解决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C . 立足时代之基,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D . 守正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6.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   )
    A . 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产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指导 B . 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武器 C . 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D . 将经义与治事有机结合,阐明了理论源于实践的重大意义所在
  •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要求(   )

    ①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②表明中华文化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③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强调我国应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口碑大剧《人世间》被誉为2022年现实题材剧扛鼎之作。该剧讲述了一个城市街区十几位街坊和一个家庭5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在时间的纵深中再现生活的温暖和社会的多彩,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平民史诗”。《人世间》的成功启示现实题材剧创作要(   )

    ①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文化

    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③以人民为中心,贴近人民生活

    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明新风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根脉中华》12月18日起重磅推出,该栏目面向港澳台受众,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线,于润物无声中增进港澳台同胞对于中华文化的体认与热爱。这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   )
    A . 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B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 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10. 近年来,科幻微短剧创作快速发展。然而,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升。广大创作者应始终将艺术坚守和价值引领作为创作第一要务,不仅要有科幻外壳,还要有文化内核,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此举旨在(   )
    A . 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普及科学知识 B .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 C . 对科幻微短剧创作加以监管和限制 D .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 11. 2023年央视春晚节目中,一首从普通人生活情景出发,以年轻一代视角表达中国城市和新农村日新月异发展成果的歌曲《绿水青山》收获了一众好评。该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创作者(    )

    ①立足时代之基,记录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

    ②重新塑造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为大众提供精神鼓舞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

    ④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经过科学的扬弃使之为我所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社会主义”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sociare”(社会),意指联合或共享。这恰与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追求相契合:中华民族的先贤们一直渴望建立起“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④推动合作共赢,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2023高二上·贵州月考) 为加快推动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我国启动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聚焦健身场地和设施的强基础、提质量、优服务、增效益,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让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上述举措( )

    ①旨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能够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③说明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④有利于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23年,江苏沛县八堡村“村界杯”足球赛和贵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篮球联赛“火爆全网”。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这表明(   )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②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23年10月19日,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非遗之夜”在昆明演出,拉开了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序幕。本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七彩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理念。2013年至今,云南文博会全面展现了云南非遗传承与发展、创意赋能文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博会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传统文化奠定了历史和文明的根基,以文化认同带动经济发展

    ③我们应吸收外来文化,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发展

    ④本届云南文博会以非遗项目为载体,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杭州亚运会是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开幕式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东方美学盛宴,赛事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是(   )

    ①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③迈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④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豪迈步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二、<strong><span>非选择</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感动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档精神品牌节目,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每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评选出十位具有年度新闻性人物和团队。他们或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或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或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名字,一段段催人奋进的故事,让我们从中汲取到“感动中国”力量,朝着他们闪烁的方向逐梦前行。

    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是2022年度中国感动十大人物之一。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弘扬“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对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乘着扁舟而来,与一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李白。30多年前,有一场盛会从马鞍山起源,顺着滚滚江水,唱响了长三角,它叫诗歌节。以诗仙为名,以诗歌会友,连续举办33届的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成为马鞍山闪亮耀眼的名片,涵养出一座城的文化自信。

    为进一步传承长江文化,与长江共生、共进,创造体验长江奇观的文化之旅,马鞍山市与国艺中联文投携手,开发长江文化体验空间项目“长江不夜城”。项目融合长三角文化特色,结合采石矶生态旅游区独有的山水风景、人文历史、民俗非遗等元素,通过独特的场景艺术演艺形式,展现长江流域的底蕴和魅力。沉浸式巡游演艺、古今穿越快闪……2022年11月,在采石江畔,以长江文化为主线的夜游IP项目长江不夜城完成首次内测,全面展现了城市山水风景、人文历史、民俗非遗。

    在马鞍山,从文化艺术到经济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素养,诗歌元素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启蒙……诗歌是城市特色,亦是发展底色。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相关知识,说明马鞍山市是如何涵养文化自信的。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继续迸发出活力与吸引力,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辽宁锦州近年来相继完成辽沈战役纪念馆园区等13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并于2023年2月起草了《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草案)》,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活化提供政策保障;贵州四渡赤水纪念馆开设智慧博物馆数字VR互动体验区,借助VR、AR技术,使文物“走”出展柜,使参观者得以从更细的角度深入了解它们的故事和细节;江西瑞金的“革命旧址+特色乡镇模式”不仅保护了革命文物,还带动了周边红色旅游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各地区是如何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齐齐哈尔市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开设“农家书屋”开展理论宣讲,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强收惠农富农政策;通理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宣传中国梦、乡村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组织开展道德点评、各种“评星”活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为农户提供农业知识技能服务;兴建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好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知识,说明齐齐哈尔市是如何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