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二单元 世界多极化 /第五课 中国的外交 /本节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一第五课《中国的外交...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主题就是支持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如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已纳入近200个务实合作项目。这表明(   )

    ①中国对落后国家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中国一贯支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③中国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④全球发展倡议有效凝聚了共促发展的国际共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之下,沙特和伊朗中断了7年之久的外交往来重新开启,沙伊同意恢复双边关系,重开使馆、互派大使。中沙伊三方将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由此可见( )

    ①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沙伊双方将以合作代替冲突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沙伊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③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对话协商可以助力化解分歧

    ④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做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3. 在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合作中,中国始终坚持做实事好事。在莫桑比克,中国帮助培育种植杂交水稻,出产的大米被当地人命名为“好味道”;在墨西哥,中国企业积极资助福利院等公益项目……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做实事好事( )
    A . 有效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B . 旨在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C .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代表性话语权 D . 展现了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大国担当
  • 4.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峰会回顾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历史,梳理了合作成果,总结了成功经验,凝聚了新的共识。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通过了峰会成果清单,擘画了未来中国-中亚关系发展蓝图,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召开说明了(   )
    A .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多数国家的愿望 B . 中国和中亚各国的根本利益一致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C . 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始终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D . 中亚各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 5. 近年来,中国多次参加维和行动,向非洲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中国成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者。反观拜登上台以来,极力遏制中国崛起,继续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严重危害国际形势发展。材料反映出(    )

    ①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新秩序的主力军

    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③中国在反对霸权、维护国际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④美国妄图实现“美国优先”战略以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2023年10月31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联大一委)表决通过“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等决议,其中均写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七年被写入联大一委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①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②是摆脱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有效办法

    ③说明中国主张得到世界各国一致认同

    ④为解决世界裁军与国际安全提供具体方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7. 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习近平指出,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美方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中方的立场是基于(   )

    ①国家主权具有对外至高无上性  

    ②维护中美两国传统友好关系

    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④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最高利益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2024高二上·吉林期末) 2023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倡导发展优先,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我们倡导安危与共,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我们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倡导安危与共,各国要(    )

    ①遵守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不搞网络霸权

    ②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互联网发展道路

    ③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展示优秀文明成果

    ④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保障改善民生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2024高二上·广信月考) 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于2023年10月29日至31日举办,创下史上最高规格和最大规模——9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官方代表团参会,超过一半的发言嘉宾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与会代表对“共同安全持久和平”的主题进行了对话交流,凝聚共识。此论坛(    )

    ①旨在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            

    ②表明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

    ③表明中国主导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        

    ④符合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2024高三上·广信月考)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进行核污染水排海,让全世界为其犯下的错误买单。中国海关总署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宣布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这说明(    )

    ①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③日本严重损害全球核能事业安全与发展利益

    ④中国坚持捍卫自身利益,保障、维护国家安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自出版以来,已发行20个语种版本,畅销不衰,在海外圈粉无数。许多西方国家政要、学者认为,这本书展现的是真实的中国,从中可以了解中国的追求、梦想和雄心壮志,它为人们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这表明(   )
    A .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B . 中国智慧已得到了国家社会的一致认可 C . 中国成为了国际新秩序建设的主导者 D . 中国与西方国家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 12. (2024高二上·邢台期末) 从《论语》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到《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再到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这一传统精神的弘扬。可见,“四海一家”(  )

    ①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相通的

    ②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③能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是我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④作为中华传统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从材料中得知,中国梦(   )

    ①是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

    ②既对我国自身负责,也为世界作贡献,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

    ③只有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中国发展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④是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聊天机器人”的蓬勃发展在全球开启一场新的竞赛。根据经合组织AI政策观察站的数据,美国和中国在全球AI领域的风险投资遥遥领先。2022年全球投入AI领域1200亿美元,其中550亿美元来自美国,220亿美元来自中国,欧盟以120亿美元位居第三。中国的阿里巴巴和百度、美国的“字母表”和微软是这场竞争的主力。我国积极参赛是基于( )

    ①国家利益的维护离不开强大的国家实力

    ②推动多边主义发展,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④科技竞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5. 2023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合作无疑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鼓励各国加强自身的气候方面的行动和国家自主贡献。材料表明(   )

    ①共同的气候安全利益为中美开展合作提供了可能

    ②国际社会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③中美践行共商共建理念,维护世界各国核心利益

    ④中美合作提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并推动有效治理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面貌,也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充分表明(   )
    A . 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解决,现代化指日可待 B . 我国已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D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strong><span>解答</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对国际秩序、全球安全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场冲突中,一边是美国渔翁得利大发“战争财”,一边是欧洲经济民生遭受严重冲击。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已经看清,为维护自身霸权美国不仅推动俄乌冲突一步步升级,拉拢西方国家对俄施加极端制裁,冲击全球经济民生,还强化由自己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搞集团政治、阵营对抗,严重破坏全球治理体系,令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世界面临更多难题。针对俄乌冲突,小张同学认为,俄乌冲突实质上是美俄基于地缘政治的霸权之争,中国应当独善其身,远离纠纷。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否同意小张同学的观点。

  • 18. 材料一 加拿大政治学教授查尔斯·琼斯在《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中提出:人权的普遍性无论如何都会允许保障那些权利的具体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使得满足其公民基本权利要求的福利计划得以落实。当然,区域性团体可能缺乏满足其成员需要的资源,(因此,)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对于基本权利的保障却不能只留待地区或国家层次的政府来完成。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说,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主宰全球政治,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联合。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我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首次出访,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及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6天5夜,30多场活动,从运筹多边外交,到引领双边关系;从密切大国互动,到深化互利合作;从阐释中国之治,到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功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合”。结合材料二,运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功实践简要评析材料一中两位学者的观点。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强必霸,是西方500年来始终不变的历史旋律。而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23年上半年,中国在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成绩亮眼,斡旋沙特伊朗复交助力中东兴起“和解潮”,同访华的亚洲、欧洲、拉美、非洲等多位政要共商发展大计······种种事实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类开辟一条强而不霸的现代化之路。

    有观点认为,国强必霸,中国富强了也必将对世界构成威胁。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批驳。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纪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10周年国际研讨会发表书面致辞。习近平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赋予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内涵,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为地区团结、开放和进步提供新的助力。我们将推动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发展,将在坚定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周边提供新机遇,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共同推进亚洲现代化进程。中国将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利益相融,命运与共。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地区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将始终做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中流砥柱。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多极化的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