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本节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

更新时间:2024-05-10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 . 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B . 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 C . 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D . 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 2. (2021高一下·长兴月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下列选项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把依法执政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成功移植到了中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关于依法治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②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国家机关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4.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下列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党民主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④依法治国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律特征。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
    A . 尚法自然,无为而治 B . 西学东渐,中西结合 C . 注重伦理,三教合一 D . 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 6. 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下列法治体系中与上述材料对应恰当的是 (  )                  

    ①党内法规体系 ②法律规范体系

    ③法治保障体系 ④法治监督体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从近代到现代,邮票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以邮票为载体对宪法进行宣传,体现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以下关于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 .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以不遵守宪法 C . 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D .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 8. 我们常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 (  )
    A .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B .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 . 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 . 法只对被统治阶级有约束力
  •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这一总目标要求我们 (  )

    ①要全盘学习世界各国的法治文明成果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例如,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是按照法创立和表现的形式所作的分类;宪法和普通法律是按照法律的内容和效力的强弱所作的分类;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四种历史类型的法。下列关于我国当代的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②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③其职能只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个领域中

    ④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规范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有 (  )

    ①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②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法是国家和个人共同制定的规则,并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部意志

    ③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④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中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这一案例 (  )

    ①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②主要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

    ③体现了法具有阶级性

    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4. 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这是因为 (  )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依法防控是党依法治理、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的体现

    ④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15. 法律由统治阶级制定,必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秩序,其制定、颁布和实行都经国家机器来完成,本质上为统治阶级服务。这表明 (  )

    ①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律

    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③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

    ④法律和道德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关于中华法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②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③认为君主权威在法律之下

    ④主张法治优于“君主之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回望古老中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着眼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今天”,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中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③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所决定的

    ④今天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8.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下列能够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有 (  )

    ①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③中国人民享有更广泛、更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9. 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是( )

    ①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20.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对于法治的理解,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 .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B . 法治历史悠久,在法律产生以后,人类就走上了法治的道路 C . 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D . 法治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 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我国的法治是 (  )

    ①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③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④由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决定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2. (2021高一下·诸暨期中) 下列古语能体现法治的是(   )

    ①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②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③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④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3.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从1999年“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 . 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C . 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 .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24.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都以“振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为结局。其根本原因是 (  )
    A . 只注重实现形式上的法律近代化 B . 立法在某些方面脱离司法实践和社会实践 C . 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 未注重利用中国本土资源,忽视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
  • 25. 随着全社会对司法文明的日益关注,司法活动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例如,司法机关明确规定不再组织罪犯“游街示众”以及组织“公开宣判大会”,不再以侵犯罪犯人格尊严的方式来震慑犯罪人等。上述我国司法文明的进步折射出  (  )

    ①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③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任何公民都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26. 北京立法支持非遗进社区,上海立法规定个人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求最高罚200元,河北立法规定高空抛物、干扰驾驶人安全驾驶罚款500元……各地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地方立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受好评。这体现了地方人大常委会 (  )

    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造福人民

    ③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督的水平

    ④注重法规实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7. 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至关重要。以下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B .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C . 我国公民平等地制定法律、适用法律 D . 反对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28. 依法治国,是治身;以德治国,是治心、治思想、治价值观。前者靠法律惩戒,后者靠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这段话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

    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联系的

    ②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

    ③法律惩戒优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

    ④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9.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下列对中华法系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②儒家思想为唐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③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④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0.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社会治理应合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求 (  )

    ①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④先要抓好德治,再辅之以法治,最终实现依法治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
  • 31. 法治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请运用所学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

    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需要

    说明体现的全面

    依法治国的原则

    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

    (1)

    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2)

    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法治体系和法治实践

    (3)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

    (5)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