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备战高考·高政二轮复习专练:01 社会主义从空...

更新时间:2024-03-07 浏览次数:13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一上·南宁期末) 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023 年 10月,在渑池县第二届仰韶文化节上展出了 80余件(组) 艺术创新作品,系统呈现仰韶彩陶在当代文化境遇下的艺术面貌。下列说法与仰韶文化所在时期社会状况一致的是(    )

    ①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③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④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2024高一上·长沙期末) 2023年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河北省尚义县四台遗址重大发现。四台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大型旷野遗址。考古所见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据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错误的是(    )
    A . 属于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B . 原始人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C . 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D . 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 3. (2024高一上·丽水月考) 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下列关于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④奴隶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20高一上·鸡东期中) 关于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下列选项传导正确的是( )
    A . 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 .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 . 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D . 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 5. 2023年11 月18 日,某记者在眉山市召开的第八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旧石器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上获悉,2019年以来,四川全面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 200 余处。下列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们靠采集天然食物为主

    ②文字被发明和应用

    ③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2024高一上·淳安期末)  唐代诗人张籍在《野老歌》中写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短短的几句诗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下列对这首诗所呈现的社会现状分析正确的是(      )

    序号

    诗句

    社会现状分析

    耕种山田三四亩

    暗指农民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苗疏税多不得食

    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输入官仓化为土

    表明征税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岁暮锄犁傍空室

    表明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2022高一上·绍兴期末) 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跨越了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多重政治制度。其中,奴隶制与封建制生产关系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 统治阶级的统治模式不同 B . 剥削与被剥削的形式不同 C .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D . 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不同
  • 8. (2024高一上·福建月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 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 由此可见( )

    ①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加深

    ②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 ”,解决阶级矛盾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9. (2023高一上·吉林期中)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两个条件是(   )
    A . 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 B . 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价值 C . 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和大量资本 D .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 10. (2024高一上·广信月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导致群众贫穷、消费受限制的根源所在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普遍降低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3高一上·江苏月考)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迅速让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蔓延。许多国家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因家。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①阶级剥削被民主制度所取代 ②专政制度被民主制度所取代

    ③等级思想被平等思想所取代 ④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逐渐增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2024高一上·淳安期末) 下边是《共产党宣言》的部分论述。这一论述的理论价值在于(      )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宣言》节选

    ①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②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③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④表达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2024高一上·荣昌月考) 法国学者托尼·安德烈亚尼说:“没有任何理论比马克思主义能更加清楚地阐释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社会效应及全球效应等内容。”美国学者威廉·琼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他国家自然而然地会借鉴这些经验,也可能施用于本国实践。人们将重新燃起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的兴趣。其他国家共产党的热情也可能重新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为破解发展瓶颈贡献了智慧和具体方案

    ②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

    ④新时代中国以其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24高一上·广信月考) 《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资本论》时,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段论述:由于资本的社会力量……资本家可以玩弄各种所谓“民主、自由”的把戏,看不穿这种把戏,倒也罢了,但起劲为这种把戏鼓吹,则要么是资本家的走狗,要么就是白痴。对上述论述的正确理解是(   )
    A . 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人类思想的极大发展 C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 D . 资本主义用民主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的阶级剥削
  • 15. (2024高一上·广信月考) 莫尔于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在书中,莫尔谴责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把维护剥削压迫制度的国家作为愤恨的对立面,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完全是为了建构一个“最完美的国家制度”,莫尔把未来的国家和社会称为“新世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空想社会主义找到了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力量 B . 莫尔在《乌托邦》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C .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D . 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16. (2024高一上·期末) 下列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的( )

    ①英国宪章运动  
    ②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③英国的圈地运动  
    ④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7. (2024高一上·海林期末)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④无产阶级政党是国家的领导者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8. (2023高一上·贵州月考)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所进行的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开辟了正确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相继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这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  )

      ①科学的理论           ②实践的理论         ③开放的理论         ④辩证的理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9.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月考) 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并按照工人阶级的要求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设立“国家工场”收容失业工人,声称那就是社会主义,并借口供养“国家工场”而向农民增税。6 月,临时政府下令解散“国家工场”并镇压了工人们反抗的“六月革命”。对于此次工人运动的失败,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①工人阶级还没有掌握革命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②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不能给工人运动指示方向

    ③资产阶级主导了革命进程,镇压了工人运动

    ④当时还不具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20. (2022高一上·湖州期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这启示我们(   )

    ①科学社会主义也应与时俱进

    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③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明为了学好新学年的思想政治课,想利用暑假搜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及 近代西方经济社会的资料,于是列了一张计划表:

    社会形态


    搜集方式


    资料内容

    原始社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原始人遗留的文字资料等

    原始人遗留大量文字、绘画,原始人以部落为生活的基本单位

    奴隶社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

    天文、历法、建筑、铁农具广泛推广, 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封建社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历史文献、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等

    四大发明、数学领先西方几百年,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明显,丝绸之路繁荣。

    资本主义社会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历史文献,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观看纪录片等

    西方资本主义纺织工厂中全体工人占有生产资料,人人平等。

    请运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知识,指出小明所列计划表中的不当之处。

  • 22. (2023高一上·日照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在奴隶主心目中,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用极其野蛮的办法强迫奴隶当牛做马,奴隶从事最紧张、最繁重的劳动,稍有疏忽,就会受到惩罚。奴隶可以被奴隶主任意转买卖甚至杀死。但在奴隶社会,人们创造了文字,制定了历法,建立了数学、医学等学科,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材料二: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次社会进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 23. (2023高一上·梅州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持久地影响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概括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24. (2023高一上·金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材料二“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

    ——马克思

    材料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并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习近平

    1. (1)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三中描述的分别是什么社会形态。
    2. (2) 并简要概括材料一、二、三描述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
    3. (3) 论述材料二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因。
  • 25.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这是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形象描述。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并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分析新中国与前面两种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