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 出 处 |
“早(旱)及暴风雨、水潦、(螽)、群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 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 睡虎地秦简《田律》 |
“马牛误职(识)耳,及物之不能相易者,赀官啬夫一盾” | 睡虎地秦简《效律》 |
“县道已豤(垦)田,上其数二千石官,以户数婴之,毋出五月望”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 |
人物 | 主张 |
郑观应 (1842—1921) |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
薛福成 (1838—1894) |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
① | 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 |
② | 民国八年某日,北京学生于天安门集会示威后,在东交民巷向列强使馆提交了抗议书 |
③ | 民国十七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 |
④ | 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 |
迁出高校 | 迁出专业 | 迁入地 |
清华大学 | 无线电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 | 四川绵阳 |
华东化工学院 | 放射化工、稀有元素、石油天然气等 | 四川自贡 |
北京大学 | 无线电、雷达、物理等 | 陕西汉中 |
南京大学 | 数学、物理、化学等 | 湖南常德 |
社区管理类型 | 特 征 | 代表国家 |
自治型 |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
混合型 |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 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 日本和澳大利亚 |
政府主导型 |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 新加坡 |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材料一 唐朝的“庸”制和两税法归并“庸”制,是中国古代力役制度从现役为主向征收代役金为主,并逐步将代役金归并入田亩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步骤,成为后世诸多王朝役法重大改革的龟鉴。
——陈明光《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王安石在新法系统中的尝试与广泛应用,产生于思想观念与创造力极为活跃但又积弊重重的北宋中后期,既有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他开启了新的经济与财政模式,并以货币运作为导向。常平新法执行青苗钱借贷,在还贷时,政府虽然设置货币与实物双选可能性,但通过极为低廉的“粮食基准价”设定,驱动农民选择货币还贷。……免役法则由农业生产领域深入基层劳役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趋势的广度与深度。
——俞菁慧《王安石变法中国家经济与财政行为的货币化导向——基于青苗、免役二法的考察》
材料三 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虽同属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但财政体制遵循民主与分权原则……而蒋介石在党、政、军都拥有最高权力,而且行使权力时“很少顾及正式的指挥系统”。1928—1933年宋子文担任财政部长期间,财政部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正常权限常受蒋介石干预,如裁减军费、集中预算管理、严格财政约束和压编开支等,都收效甚微,财政制度安排部分失效……宋子文最终被迫辞职。继任的孔祥熙任职长达12年,期间大肆任用亲信,排斥异己,严重损害了财政系统的运转绩效。
——焦建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冲突》
材料陈独秀的青年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道路选择难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
◆身心观念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不能承担时代大任,“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力能胜者,体之强者也”。青年必须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之身手,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
◆人生观变革
近代青年生逢变时,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 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
◆成长目标变革
面对近代中国的“变”,当代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马舒、姜尚汝《近代青年自我变革的三重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一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国家要求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各级党委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张君峰《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