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12...

更新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细胞代谢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ATP的合成需要小分子之间多次脱水缩合 B . ATP的水解产物可为RNA的合成提供原料 C . ATP水解时,催化③和④处化学键断裂的酶相同 D . ATP的水解往往伴随着吸能反应,为其提供能量
  • 2.  P53蛋白是由P53基因(抑癌基因) 控制合成的一种能与DNA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可以阻止损伤的DNA复制,促使DNA自我修复,若DNA修复失败则会引起细胞出现“自杀”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有些癌细胞的形成可能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 B . 细胞分裂过程中若DNA受损,P53蛋白可使间期时间宿短 C . P53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P53蛋白仅存在于细胞质中 D . 细胞出现的“自杀”现象与基因无关,属于细胞坏死
  • 3.  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 . 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 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导致生物定向变异 D . d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 4.  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B . 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 C .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 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 5.  如图为不同浓度植物生长素(IAA)对豌豆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B . 用浓度为10-7mol·L-1的生长素(IAA)处理豆茎,茎也会伸长 C . 生长素促进豌豆茎伸长的最适浓度大概为10-5mol·L-1 D .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的相同部位,可能会有同样的作用效果
  • 6. (2023·湖北) 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C2C9

    A . 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 . 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 . 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 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 , 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二、非选择题
  • 7.  荧光标记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可研究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取果蝇(2n=8)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用“●”和“o”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图甲箭头所示;图乙是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请分析回答:

    1. (1) 图甲中荧光点从①向②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当荧光点移动到③所示位置时,该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是,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条染色体。
    2. (2) 图甲所示染色体变化处于图乙的段;若该细胞中有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则该果蝇是(填“雄性”或“雌性”)。
  • 8.  探究在适合生长的氮浓度范围内,不同氮素水平对青花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氮素水平 (mmol·L⁻¹)

    叶绿素含量 (μg·cm⁻²)

    净光合速率 (μmol·m⁻²·s⁻')

    气孔导度 (mmol·m⁻²·s⁻¹)

    胞间CO2浓度 (μL·L⁻¹)

    5 (低氮)

    86

    19.4

    068

    308

    10 (中氮)

    99

    20.7

    0.84

    304

    15 (偏高)

    103

    21.4

    085

    301

    20 (高氮)

    103

    22.0

    0.84

    295

    请回答:

    1. (1) 从表中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气孔导度(限制/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2. (2) 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主要吸收光,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有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最终转化为
    3. (3) 表中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填两种无关变量)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4. (4) 高氮组比偏高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高,而叶绿素含量相同,推断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9.  某科研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为材料测定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将电压表的两电极均接于神经纤维膜外,测得结果如下图甲所示;将测量电极一极接于膜外、另外一极接于膜内,测得结果如下图乙所示。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 (2) 将2条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保持活性)编号甲、乙,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抑制膜上运输K+的通道蛋白的活性,置于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盐溶液中,检测静息电位并观察比较其峰值大小。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3. (3) 已知下图中电表1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b、c两处的膜外,电表2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d处膜内、e处膜外,静息状态下两个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如下图所示,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可以观察到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填“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先向右偏转回位后再向左偏转”或“不偏转”);兴奋传到c处后,神经递质释放的生理过程是,突触后膜上将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4. (4) 毒品成瘾的机制复杂,其一是因为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异常增加,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当多巴胺含量减少时,引起继续吸食毒品,维持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也可加快多巴胺的分解,毒品成瘾者通过适度运动能有效抑制复吸冲动,但急性剧烈运动却无法有效抑制复吸冲动,甚至会诱发复吸行为,对此可能的解释是
  • 10. 野生型果蝇为灰体,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只黄体雄蝇突变体,已确定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研究人员利用该黄体雄蝇与野生型雌蝇杂交,F₁雌蝇和雄蝇均表现为灰体。F1雌、雄蝇杂交,F2雌蝇全部表现为灰体,雄蝇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果蝇体色基因B与b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
    2. (2) 在果蝇体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根据杂交结果可以排除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据是
    3. (3) 为确定基因B、b位于 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请你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组合方案, 并预期结果, 形成实验结论。

      杂交组合方案:

      结果预期与结论:

  • 11.  双层平板法是对噬菌体进行计数的常用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无菌培养皿中倒入琼脂含量为2%的培养基凝固成底层平板后,将琼脂含量为1%的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45~48℃,然后加入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稀释悬液的混合液,充分混匀后立即倒入底层平板上形成双层平板(见下图)。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双层培养基的上层会出现透亮无菌圆形空斑——噬菌斑,根据噬菌斑的数目可计算原液中噬菌体的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倒平板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实验室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常用的方法是
    2. (2) 若利用双层平板法对T2噬菌体进行计数,选用的敏感指示菌为。能否用其他细菌代替?,原因是
    3. (3) 培养一段时间后,在上层平板上出现噬菌斑的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