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

更新时间:2023-11-09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span></strong><strong><span>选择题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span></strong>
  • 1. 纪录片《航拍中国》片头介绍:“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据此完成1-3题。
    1. (1) “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说明我国( )
      A . 海陆兼备 B . 邻国众多 C . 海岸线曲折 D . 岛屿众多
    2. (2) 为维护“300万平方公里的彭湃”的海洋权益,可以( )

      ①提升海洋权益实际管控能力                    ②完善海洋法律法规

      ③加强人们对海洋权益的认识                    ④以海为疆,禁止商船贸易往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3. (3) “四季轮转的天地,冰与火演奏的乐章”道出我国( )
      A . 跨寒、温、热三带,光热条件好 B . 位于高纬度,终年严寒 C . 南北跨纬度大,气候差异明显 D . 东西距离长,时间差异大
  • 2.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图1为1953~2020年我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图2为不同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图,据图完成各小题。

                

                                    图1                                                                图2

    1. (1) 关于我国1953-2020年人口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 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口基数大 B . 我国劳动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 . 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 D .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2. (2)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会( )

      ①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②增加医疗保健压力

      ③增加就业压力                                ④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3. (3) 针对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 鼓励乡村人口进城 B . 建设大量的商品房 C . 大力提倡晚婚晚育 D . 发放二孩、三孩补贴
  • 3. 图1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图2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2

    1. (1) 我国地形地势描述,正确的是( )
      A . 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B . 第二级阶梯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平原 C . 地形复杂多样,以丘陵、盆地为主 D .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2. (2) 我国地势特征有利于( )
      A . 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B . 主要河流自东向西流 C . 沟通东西陆上交通 D . 沟通南北水路交通
    3. (3) 关于我国山区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B . 山区森林茂密,可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C . 山区交通不便,无法发展旅游业 D . 需注重生态保护,防范滑坡等灾害
  • 4. 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是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的名词佳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 (1) 下列诗句与其描述的地形区,对应正确的是( )
      A . 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青藏高原 B .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黄土高原 C .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四川盆地 D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横断山脉
    2. (2) 下列关于诗句中地理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江淮地区的景象 B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述的是一种天气现象 C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冬季风 D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 5. 为了充分利用外地蜜源(蜜源是指蜜蜂采蜜所需的植物花朵),蜂农需要频繁转场放蜂。图为某地蜂农放蜂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蜂农放蜂线路经过的区域( )
      A . 主要是我国河流的外流区 B . 地形以盆地、高原为主 C . 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 D . 经过高原山地气候区
    2. (2) 影响蜂农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形 B . 降水 C . 气温 D . 市场
    3. (3) 中国蜜源植物众多的气候原因是( )
      A .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B .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C . 以亚热带气候为主 D .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 6. 乌苏里白鲑属于我国北方冷水鱼,对水温与水质要求较高,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季节性洄游明显,每年4月份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下游移动,并抵达俄罗斯水域,10月份洄游产卵,随后,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深水区“猫冬”。图为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乌苏里白鲑在每年4月份向下游移动,主要原因是( )
      A . 上游水温升高,不宜生存 B . 下游河水更深,适宜产卵 C . 上游航运繁忙,污染严重 D . 下游咸度高,适宜其生长
    2. (2) 乌苏里白鲑在我国境内河流“猫冬”期间,黑龙江( )
      A . 流速变快 B . 处于丰水期 C . 汛期来临 D . 处于结冰期
  • 7.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根据我国文物和测绘部门的调查结果,明长城、秦汉及早期长城总长超过2.1万千米。图为长城分布图及该区域水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从山海关至嘉峪关,水资源空间分布变化状况大致为( )
      A . 多水带→平水带→少水带→无水带 B . 平水带→多水带→平水带→多水带 C . 少水带→平水带→少水带→平水带 D . 平水带→少水带→无水带→少水带
    2. (2) 影响山海关至嘉峪关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因素是( )
      A . 地形 B . 气候 C . 植被 D . 土壤
    3. (3) 在杀虎口关最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 . 沙漠 B . 森林草原 C . 梯田 D . 雪山
  • 8. “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形象反映了黄河中下游河段含沙量大的特点;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的建成使黄河的水资源调度和水沙的控制有了重要的工程基础。图1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图,图2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年输沙量比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 (1) 潼关水文站的沙源主要来自( )
      A . 黄土高原 B . 华北平原 C . 内蒙古高原 D . 太行山脉
    2. (2) 2016年以后,小浪底水文站比三门峡水文站输沙量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 B . 引水灌溉,河流流量减少 C . 兴修水利,泥沙淤积减少 D . 气候变暖,暴雨次数减少
    3. (3) 2017年之后,黄河输沙量大量减少可能导致( )
      A . 下游加速形成“地上河” B . 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 C . 下游河段土壤肥力提高 D . 河口三角洲洪灾加剧
  • 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渔光互补”是指在水面上光伏发电、水面下养殖鱼虾,达到养殖和发电并行的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将渔业和光伏发电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图为“渔光互补”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B .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难以利用的土地少 C . 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D . 扩大资源进口渠道,彻底解决资源问题
    2. (2) “渔光互补”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A . 提高渔业产量 B . 提高土地利用率 C . 减少鱼塘蒸发量 D . 提高太阳能发电率
    3. (3) 下列区域最适合发展“渔光互补”模式的是( )
      A . 云贵高原 B . 青藏高原 C . 塔里木盆地 D . 洞庭湖湖区
二、</span></strong><strong><span>非选择题共50分</span></strong>
  • 10.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图1为中国疆域示意图,图2为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分级示意图(级别越大,人口密度越大)。据此,高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探究活动。

        

                                        图1                                                                图2

    【活动主题】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活动过程】

    1. (1) 基于“胡焕庸线”思想,在图1“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图中绘制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地理界线(须用直线连接城市),并说明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特点:
    2. (2) 搜集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密集区域的形成原因。

      应搜索的地图(至少三种):

    3. (3)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地图,我认为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密集区域的形成原因是
    4. (4) 【拓展延伸】研究小组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了西藏少数民族的一些资料,你认为下列传统服饰属于西藏自治区的是( )
      A . B . C . D .

      【活动成果】通过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学生意识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升分析、解决地理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 11. 我国茶树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图1为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图2为茶树生长条件图,图3为江苏省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图3

    1. (1) 写出图13中字母代表的名称。

      A(省区简称)B(山脉名称)C(地形区名称)。

    2. (2) “好山好水出好茶”,江苏名茶享誉海外。根据图文资料推测,江苏更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位于该省(南/北)部,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区适宜茶树生长的原因
    3. (3) A省春茶上市普遍比浙江、江苏早20-30天,请从地形和气候角度解释原因。
    4. (4) 近期,以乌龙茶为原料的“鸭屎香奶茶”销售火爆,华南茶区的乌龙茶销量和知名度获得极大提升,这说明产品销量得益于( )。
      A . 制茶技术的进步 B . 茶叶产量的提高 C . 贸易运输的便利 D . 多元的创新产品
  • 12.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1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图2为出露的消落带景观图。

            

    图1                                                            图2

    1. (1) 长江发源于山脉,注入海,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 (2) 长江的开发与利用深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请完成下面的框图。

    3. (3) 消落带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三峡水库汛期来临前需大量排水降低水位腾出库容,三峡水库涨落幅度达30m的消落带,每年流失泥沙超过1亿吨。近年来,湖北省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全域复绿。

      三峡库区消落带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为(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分析三峡库区消落带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旨在呼吁全社会增进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系统的了解,通过天气、气候和水文服务,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挑战,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图为我国洪涝多发区示意图。

    1. (1) 据图简要分析气候及水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完成下表。

      海南岛居民,由于年均温较①,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穿着单薄。

      内蒙古居民多喜食牛羊肉。因其年降水量多在②--mm之间,为我国重要牧区之一。

      浙江绍兴屋顶坡度大,因③

      新疆传统交通工具为骆驼,因气候④,沙漠广布。

    2. (2) 极端天气下的气象灾害。根据图文资料概括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简要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
    3. (3) 水资源调配万物得以滋养。南水北调工程是把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简述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4. (4) 2030年我国将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不再增长;2060年将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达到相对“零排放”。这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请为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献计献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