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 1.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事实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
    A . 新冠病毒只有侵入活细胞后才能增殖 B . 单细胞的变形虫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 . 离体核糖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肽链 D .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 2. 蓝细菌和酵母菌均( )
    A . 有核膜 B . 为原核生物 C . 含有染色体 D . 以DNA为遗传物质
  • 3.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s)是指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高度动态、紧密连接的复合结构,但没有膜的融合(如图所示),含有多种与物质运输、能量代谢等相关的蛋白质。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 线粒体和内质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全独立的 B . MAMs可能对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 C . 线粒体和内质网可以通过MAMs进行信息交流 D . 线粒体结构异常可能会通过MAMs影响内质网加工蛋白质
  • 4. 下列电镜照片所显示的结构不可能在洋葱根尖细胞中出现的是( )
    A . B . C . D .
  • 5. 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其结构及转运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推测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 ABC转运蛋白可以提高O2、H2O的跨膜运输速率 B . ABC转运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C . ATP水解受阻则ABC转运蛋白不能完成物质转运 D . 大分子物质需通过ABC转运蛋白的作用进入细胞
  • 6. 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破坏叶绿体外膜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 B . 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 . 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完成暗反应过程 D . 冬季影响北京地区植物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是温度
  • 7. (2021高一下·庄河开学考)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1:2的时期是( )
    A . 前期和中期 B . 中期和后期 C . 后期和末期 D . 前期和末期
  • 8. 哺乳动物的皮下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组成元素为C、H、O B . 两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稳定性差异 C . 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 D . 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9. 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变 C . 衰老细胞中各种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 D .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 10. 桔梗是极具观赏性的两性花植物,但同一朵花中雌、雄蕊成熟时期不同,难以自花传粉。为研究桔梗花色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亲本组合

    F2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紫花

    白花

    紫花甲×白花

    107

    45

    紫花乙×白花

    81

    34

    A . 由F1自交获得F2需进行异花授粉 B . 紫花和白花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 杂交结果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 D . F2的紫花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
  • 11. (2017高三上·淄博开学考) 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发生在下列哪个环节中(    )

       

    A . B . C . D .
  • 12. 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雌雄果蝇都有控制图示相关性状的基因 B . 图示基因在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 图示基因间的关系互为非等位基因 D . 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 13. 如图为某个红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11号的色盲基因来自Ⅰ代中的3号个体 B . 图中除了Ⅱ-6其余女性均可确定为携带者 C . 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可能性为 D . 该家族后代中红绿色盲只会在男性中出现
  • 14. 沃森、克里克和富兰克林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以下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DNA的多样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多样性 B . 碱基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C . 双链DNA分子的嘌呤数目不等于嘧啶数目 D . 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
  • 15. 丙烯酰胺在高温烘焙的食物中广泛存在。检测丙烯酰胺饲喂的小鼠及其F2代(正常饮食)某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发现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小鼠患病风险提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此实验应以正常饮食的小鼠及其F2代为对照组 B . 此致病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患病风险呈负相关 C . 实验组子代存在患病风险是由于碱基序列的改变 D . 本实验提示生活中应减少高温烘焙食物的食用量
  • 16. 如图是基因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发挥作用时的局部放大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RNA聚合酶作用前需解旋酶将DNA双链打开 B . 据图判断转录方向是沿着DNA模板链的3′→5′ C . 转录时以DNA为模板并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D . 图示的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
  • 17.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片段会在细胞核外形成微核。研究发现,用甲醛处理小鼠肝脏细胞,微核产生率与甲酸浓度呈正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染色体染色后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微核 B . 染色体片段的断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 断裂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 D . 此研究表明某些化学因素可能会诱发机体变异
  • 18. 下列关于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B . 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C .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D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19. 金鱼的体色有透明体色(TT)、普通体色(tt)和半透明体色(Tt)。在一个较大的人工池塘里挑选出一些金鱼(群体A)放到小培育池中进行单独饲养,池塘里还剩下多数金鱼(群体B)。据调查,群体B中透明,普通和半透明体色金鱼所占比例分别为16%、36%和4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人工池塘和小培育池中的金鱼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B . 池塘中所有金鱼的体色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 . 群体A和B中金鱼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D . 群体B中T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
  • 20. 以洋葱(2n=16)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两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B . 制作装片的步骤均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 两个实验中均可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2的细胞 D . 均可观察到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 21.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物质更新的重要过程。甲基汞是一种神经毒物,环境中的甲基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褪黑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激素。二者均会对细胞自噬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 细胞内被标记的受损线粒体、错误折叠蛋白质被包裹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这体现了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溶酶体内含有的将其降解,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再次利用。
    2. (2) P16蛋白是细胞衰老的指示蛋白,含量与衰老程度呈正相关。科研人员以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衰老细胞的特征有等。

      ②实验结果表明,甲基汞能够细胞衰老。这会加剧细胞内废物积累,推测衰老细胞的自噬效率会

      ③比较实验中组结果,表明褪黑素能甲基汞对细胞衰老的作用。

  • 22. 猕猴桃采摘后易软化腐烂,不耐贮藏。研究发现,细胞壁降解是导致猕猴桃果实软化的关键因素。

    1. (1)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和果胶,其中果胶含量与耐贮性呈正相关。果胶酶通过作用促进果胶水解。低温保存猕猴桃,软化时间会延迟的原因是
    2. (2) 科研人员在25℃下定期检测两个品种猕猴桃的果胶酶活性,结果如图。采摘后耐贮藏的品种,理由是
    3. (3) 进一步研究表明,细胞吸收的钙离子可与果胶合成果胶钙,增加细胞壁的刚性。推测耐贮藏品种的果胶钙含量
    4. (4) 结合上述信息,为延长猕猴桃贮藏时间,除了低温保存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23. 为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红榄李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 (1) 光反应阶段,光能被叶绿体上的色素捕获后,转化为中活跃的化学能,二者驱动的还原,最终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 (2) 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红榄李幼苗,实验结果如下表。

      NaCl

      (mmol•L-1

      总叶绿素

      (mg•g-1

      气孔导度

      (mmol•m-2•s-1

      胞间浓度CO2

      (μmol•mol-1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50

      0.84

      113.01

      218.67

      7.51

      150

      0.86

      123.50

      211.81

      8.42

      450

      0.70

      83.71

      302.50

      5.11

      750

      0.58

      11.65

      379.02

      0.90

      注: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开放的程度

      由表可知,是红榄李幼苗生长发育的较适宜浓度。此浓度下胞间CO2浓度低于其它组的原因是

    3. (3) 高浓度NaCl处理后叶绿体类囊体膜解体,基粒片层松散变形。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高浓度NaCl导致红榄李幼苗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 24. 鹦鹉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毛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机理如图1所示。某实验小组用纯合鹦鹉甲、乙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决定鹦鹉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通过控制来控制毛色,其遗传遵循定律。
    2. (2) 甲、乙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F1中雌性鹦鹉产生的配子种类有种。
    3. (3) F2中白色鹦鹉的性别是。请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说明出现白色鹦鹉的原因。
  • 25. 普通小麦是野生小麦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最初的小麦起源于地中海温暖的区域,称为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2n=14),其与山羊草(染色体组BB,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植物甲的染色体组表示为;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导致减数分裂异常,无法产生配子,因此甲不育。
    2. (2) 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部分甲在自然状态下染色体加倍,形成倍体的二粒小麦,染色体条数为
    3. (3) 二粒小麦又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2n=14)杂交,最终形成了染色体组为AABBDD的六倍体小麦,这就是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小麦。六倍体小麦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细胞内可形成个四分体。
    4. (4) 由于六倍体的小麦耐寒能力较强,才使得小麦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播,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在以上六倍体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变异类型有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重组

  • 26. 原发性家族颅内钙化(PFBC)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大脑病理性钙化为特点。为研究此病的致病机理,科研人员做了如下研究。
    1. (1) PFB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图1判断,与Ⅱ-2婚配的男性____。
      A . 健康 B . 患病 C . 健康或患病均有可能
    2. (2) 为研究此病的致病机理,对该家系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S(s)进行测序,结果如图2。可知s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此变异可能会导致组成S蛋白的氨基酸改变,进而使S蛋白的发生改变,影响该蛋白的功能。​
    3. (3) 为研究S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研究人员用两种活体荧光染料对野生型和突变型细胞进行标记,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3。

      ①分析上述实验结果时,需要将不同波长激发光下拍摄的细胞图像做叠加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②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的S蛋白均匀分布在细胞边缘,可能是一种定位于(填细胞结构)的蛋白,突变型细胞的S蛋白分布的特点是;突变型和野生型细胞比较,绿色荧光的深浅表示

    4. (4) 研究发现S蛋白可能是一种磷转运蛋白,以保证细胞摄取含磷无机盐。为验证此推测,某实验小组用含磷的培养液培养突变型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含磷量。

      完善上述实验:

      预期实验结果:

    5. (5) 进一步研究表明S蛋白在正常脑组织中高度表达。综合以上信息分析,S基因突变导致,使神经细胞所处局部环境中磷浓度升高,诱导血管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从而引起血管钙化,造成大脑病理性钙化。
  • 27.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蛇的四肢是如何消失的?

    通过改造基因,再现进化过程的例子并不多见,研究的难点在于寻找进化中的关键基因。近年来,研究者利用基因改造对蛇失去四肢的进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增强子ZRS是DNA上一小段可与特定蛋白质(转录因子)结合的序列,可增强多个基因的特录水平。组织细胞需要执行特定功能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开启基因的表达过程。相关信号分子进入细胞核,与增强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结构作用于启动子,增强基因的表达。脊椎动物的胚胎里都有个特殊的“芽”结构,这一结构最终形成四肢。ZRS会在这个“芽”结构中调控四肢基因的表达。当ZRS某些碱基对改变时,即使四肢基因结构没有任何变化,也会造成严重的表型差异。那么蛇失去四肢是否也与ZRS有关呢?

    比较不同物种的ZRS碱基序列时,研究者发现绝大部分蛇类ZRS序列某一区段缺失17个碱基对(如图),这可能是蟒蛇失去四肢的原因。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研究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切除或替换)对小鼠的受精卵进行改造。小鼠ZRS序列被替换成蟒蛇的ZRS后,实验小鼠的四肢真的消失了,成了没有腿的“蛇鼠”。实验结果表明蟒蛇的ZRS确实是使蟒蛇失去四肢的关键序列。

    此外,比较不同脊椎动物的后肢发现,蟒蛇在后肢的位置上还有一个进化残留的小勾,这个结构与蟒蛇的交配行为有关。化石证据也表明,蛇的祖先是有腿的。后肢的遗迹让人们认识到,蟒蛇更接近蛇类祖先。从蟒蛇等原始型蛇出现开始,蛇类就走上了无腿一族的道路。

    1. (1) 本文提到的进化证据除胚胎学证据和比较解剖学证据外,还有证据和证据。
    2. (2) 结合文中第二段文字,完善下列图解。

      ;②;③;④

    3. (3) 请在文中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为“蟒蛇ZRS中缺失的17个碱基对是使蟒蛇失去四肢的关键序列”提供更多的实验证据。
    4. (4) 从文中信息推测,蛇种群中首先发生了四肢退化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然后再在选择作用下被保留下来。种群的发生定向改变,导致蛇种群朝着失去四肢的方向进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