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15:种群和群落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524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北京) 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    )
    A . 放养多种禽畜 B . 引入热带速生植物 C . 取周边地表土覆盖 D . 修筑混凝土护坡
  • 2. (2023·湖南) “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 3. (2023·湖北) 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 . 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 .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 . 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 4. (2023·浙江) 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 . 充沛的降水 B . 肥沃的土壤 C . 连片的麦田 D . 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 5. (2023·海南) 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 .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 . 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 . 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 6. (2023·海南) 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 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 . 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 . 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 7. (2023·天津) 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 . 出生率 B . 死亡率 C . 年龄结构 D . 性别比例
  • 8. (2023·北京)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所述目标的是(    )
    A . 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成熟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 B . 向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形成内部无菌环境 C . 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D . 对外植体进行消毒以杜绝接种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 9. (2023·山东) 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 . 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 . 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 . 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 10. (2023·浙江) 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 .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 .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 .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 .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 11. (2023·广东) 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氧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 .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 .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 .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 12. (2023·新课标卷) 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 .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 .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 13. (2023·浙江)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 . 受寒潮侵袭 B . 遭杀虫剂消杀 C . 被天敌捕杀 D . 被性外激素诱杀
  • 14. (2023·浙江) 在我国西北某地区,有将荒漠成功改造为枸杞园的事例。改造成的枸杞园与荒漠相比,生态系统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防风固沙能力有所显现 B . 食物链和食物网基本不变 C . 土壤的水、肥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D . 单位空间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明显增多
  • 15. (2023·浙江) 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 . 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 16. (2023·山东) 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 . 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 . 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
三、非选择题
  • 17. (2023·海南)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 (1) 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2) 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3. (3) 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
    4. (4)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鱼和B鱼)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月没有调查到A鱼的原因可能与其的生活习性有关,4月、8月和12月B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趋势。

    5. (5)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60

      6.36

      1.92

      南海中西部

      4.91

      3.49

      1.20

      陵水湾

      4.66

      4.45

      1.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30

      3.40

      1.00

  • 18. (2023·天津) 为了保护某种候鸟,科学家建立了生态保护区,其中食物网结构如下:

    1. (1) 为了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应尽量保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不同。
    2. (2) 肉食性鱼类不是候鸟的捕食对象,引入它的意义是:
    3. (3) 肉食性鱼类位于第营养级。若投放过早,可能会造成低营养级生物,所以应较晚投放。
    4. (4) 经过合理规划布施,该生态系统加快了
  • 19. (2023·北京) 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 (1) 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2. (2) 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 (3) 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 (4) 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5. (5) 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___________(多选)。
      A . 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 . 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 . 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 . 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 20. (2023·山东) 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 (1) 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答出2点区别即可)
    2. (2) 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3. (3) 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4. (4) 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21. (2023·湖南) 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填“1”“20”或“400”)m2 , 理由是。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2. (2) 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 (3) 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 22. (2023·浙江)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

    2. (2) 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过程。
    3. (3) 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
  • 23. (2023·新课标卷) 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 (1) 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②是;③是
    2. (2) 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3. (3) 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1点即可)。
  • 24. (2023·全国甲卷) 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重捕法,原因是
    2. (2)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
    3. (3) 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答出3点即可)。
  • 25. (2023·浙江)     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 (1) 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的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的营养级。
    2. (2) 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的结构;对该玉米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降低了的多样性。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的演替。
    3. (3) 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哪几项?(A.物种丰富度低B.结构简单C.功能薄弱D.气候多变)
    4. (4) 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调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
  • 26. (2023·广东) 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术)-老鼠筋(灌木)群落仅存32 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梢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上红树林600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

    红树林群浓(林龄)

    群落高度(m)

    植物种类(种)

    树冠层郁闭度(%)

    林下互花米草密度(株/m2)

    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株/100 m2)

    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0 m2)

    无瓣海桑群落(3年)

    3.2

    3

    70

    30

    0

    0

    无瓣海桑群落(8年)

    11.0

    3

    80

    15

    10

    0

    无瓣海桑群落(16年)

    12.5

    2

    90

    0

    0

    0

    秋茄-老鼠簌群落(>50年)

    5.7

    4

    90

    0

    0

    19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柄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2) 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3. (3) 无瓣海桑是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米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4. (4) 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