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

更新时间:2023-08-29 浏览次数:1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strong><strong>:</strong>(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拟南芥的植株小、结实多、生命周期短、基因组简单、遗传操作简便,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模式植物。该植物的根中有一种共生细菌S,该细菌能提高拟南芥的耐盐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拟南芥与共生细菌S的遗传物质中都不含核糖和尿嘧啶 B . 核糖体是拟南芥与共生细菌S共有的一种含核糖核酸的细胞器 C . 利用拟南芥进行遗传学实验,统计结果相对比较可靠 D . 共生细菌S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其细胞内的染色体分布在特定区域
  • 2. 如图所示为某植物表层细胞在不同溶液中,一定时间后细胞吸水力与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相对体积之间的关系(正常状态下原生质体相对体积为1.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该植物为洋葱,则该细胞一定为洋葱外表皮细胞 B . A点时的细胞体积显著小于B点时的细胞体积 C . B点之后,随着细胞吸水力的下降,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增大 D . 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可能会由0.5自动恢复到1.0
  • 3. (2022·山东) 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则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可进入1个或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Ⅱ时,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联会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体的行为。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上述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与基因型为Aa的卵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突变,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最多分别为()
    A . 6;9 B . 6;12 C . 4;7 D . 5;9
  • 4. 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两种基因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互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1: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 . 若F1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 C . 若F1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 若F1中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1:1,则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
  • 5. 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儿子(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由单对碱基突变引起)。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女儿和父母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的概率是2/3 B . 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4 C . 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2 D . 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应受到保护,避免基因歧视
  • 6. 若细胞质中tRNA1(反密码子为3´AUG5´)可转运氨基酸a,tRNA2(反密码子为3´ACG5´)可转运氨基酸b,tRNA3(反密码子为3´CAU5´)可转运氨基酸c,tRNA4(反密码子为3´GCA5´)可转运氨基酸d,tRNA5(反密码子为3´GUA5´)可转运氨基酸e,tRNA6(反密码子为3´UAC5´)可转运氨基酸f。今以DNA中一条链5´-ACGTACATG-3´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该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从左往右为肽链延伸的方向)可能是( )
    A . a—b—c B . f—b—a C . b—f—a D . e—c—d
  • 7. 脊髓位于椎管内,根据脊椎节段由上至下可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下图是脊髓结构模式图,高位截瘫是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此时四肢丧失运动功能;下半身截瘫是指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此时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 B . 刺激高位截瘫患者的四肢,患者仍能正常形成感觉 C . 截瘫患者的大脑皮层对脊髓的调控功能受到损伤,导致患者大小便失禁 D . 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引起神经元3兴奋后,不能在脊髓背根检测到电信号
  • 8.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小鼠尿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多只生理状况相近的小鼠麻醉后平均分为五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甲组不做处理;②乙组静脉注射0.1mL垂体提取液;③丙组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2mL;④丁组用低频率低强度电刺激小鼠支配肾小管细胞的交感神经;⑤戊组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再用低频率低强度电刺激小鼠支配肾小管细胞的交感神经。各组在处理后的相同一段时间内记录本组小鼠的总尿量,结果依次为a、b、c、d、e(单位:滴/分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若a>b,则是因为乙组小鼠的垂体提取液中含抗利尿激素 B . 若a>c,则是由于丙组小鼠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 C . 若c>a,则能证明葡萄糖分子具有利尿作用 D . 若e>d,则说明去甲肾上腺素可作用于肾小管细胞,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
  • 9. 有的激素受体存在于胞浆和细胞核内,这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诱发受体构象改变,使之具有与染色质DNA结合的能力 B . 细胞内受体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该细胞对激素的敏感度下降 C . 此类激素的调节作用原理是激素-受体复合物与基因上游序列结合催化转录过程 D . 此类激素到达细胞核内可能穿过2层或6层磷脂分子
  • 10. 生态学家高斯(G·F·Gause)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培养初期(第一天),大草履虫因种内竞争强而增长缓慢 B . 该实验初期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属于“S”形曲线 C . 若种群起始数量改为20,则K值会变大 D . 改变培养温度会影响大草履虫的数量,这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11. “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表示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内部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牡蛎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 . 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则会导致牡蛎的食物来源增多,产量上升 C . “多营养层次”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实现了物质循环 D . “多营养层次”提高了对生态系统中阳光食物等资源的利用率,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 12. (2023·朝阳模拟) 为解决中药藿香种质退化、易感染病虫害等问题,研究者对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藿香进行辐射处理,以期获得性状优良的突变株。

    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应持续照光以诱导外植体的再分化 B . ③④过程细胞表达基因种类和水平相同 C . 培养材料在射线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突变 D . 筛选出的优良突变株可再进行快速繁殖
二、</strong><strong>不定项</strong><strong>选</strong><strong>择</strong><strong>题</strong>(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3. 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还原型辅酶脱去氢并释放电子,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 ,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的量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中,随后H+经ATP合酶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AIP合成,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O2结合生成水。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所示。已知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4℃条件下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B . 与25℃条件相比,4℃时有氧呼吸产热多 C . 与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少 D . DNP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生成的ATP减少
  • 14. 染色质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就是由组蛋白乙酰化酶催化,用乙酰基将氨基上的正电荷屏蔽掉,其与带负电的DNA分子缠绕成紧密结构的力量就会相应减弱,这部分小DNA就会“松开”;细胞内还存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使组蛋白去乙酰化。核小体是染色质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电镜下观察,经盐溶液解聚的染色质呈现一系列核小体彼此连接的串珠状结构。如图是核小体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组蛋白乙酰化能激活相关基因转录,但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 B . 组蛋白去乙酰化能抑制相关基因表达,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化 C . 大肠杆菌的核小体中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性序列 D . 富含CG的DNA片段更难压缩弯曲,组蛋白核心颗粒优先与富含AT的DNA片段结合
  • 15. 光作为一种信号,能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例如,很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有关。依据图示光间断实验的结果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植物能够对光产生反应,可能与光敏色素这类蛋白质有关 B . 短日照组的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短日照植物开花的可能并不是日照的长度,而是夜间的长度 C . ③组短日照植物在夜间有一个短时间的闪光,推测③不开花的原因可能是连续夜长达不到开花条件 D . 根据实验已有的事实可推测,⑥条件下的长日照植物一定不会开花
  • 16. (2023·烟台模拟) 细菌X合成的tcel蛋白和tcil蛋白使其在与其他细菌的竞争中占优势,其中tcel蛋白是一种有毒性的分泌蛋白。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细菌X及其不同突变体进行了实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置一张能隔离细菌的滤膜,将一种菌(下层菌)滴加在滤膜上后再放置第二张滤膜,滴加等量的另一种菌(上层菌),共同培养后,对上、下层菌计数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的培养皿、固体培养基和滤膜均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B . 对上、下层菌计数时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C . 由甲、乙、丙三组结果可推测 tcil蛋白能够中和tcel蛋白的毒性 D . 野生型细菌X在与tcel-tcil双突变体和tcel突变体的竞争中均占优势
三、非选择题:(共5道题,总分60分。)
  • 17.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科研人员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将玉米的PEP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双基因水稻。下图是玉米的叶片结构及其二氧化碳的固定、还原过程,其中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PEP酶对CO2的亲和力较Rubisco酶的强。原种水稻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只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叶绿体中只含有Rubisco酶而无PEP酶。下表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双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光合速率的数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102·Lux)

    0

    2

    4

    6

    8

    10

    12

    14

    净光合速率(CO2μmoL·m-2·s-1

    原种水稻

    -3

    3

    10

    12

    16

    20

    20

    20

    转双基因水稻

    -3

    3

    10

    15

    20

    25

    30

    30

    1. (1) 由图可知,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与CO2结合的物质有,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发生的暗反应所需的NADPH来自(填“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或“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的光反应。
    2. (2) 表中原种水稻在光照强度为10×102Lux以后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为 。若适当升高温度,三碳酸的合成速率将
    3. (3) 据图、表分析,转双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强光照环境中,因为转双基因水稻能合成酶,在气孔关闭时能高效利用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
    4. (4) 将玉米置于适宜光照下一段时间后,取一片正常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做叶片的横切面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叶肉细胞不变蓝而维管束鞘细胞变蓝,原因是玉米的叶肉细胞
  • 18. .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1. (1) 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
    2. (2) 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
    3. (3) 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于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且该对等位基因的长度已知。利用PCR及电泳技术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只以Ⅱ-3为材料,用1对合适的引物仅扩增控制该对性状的完整基因序列,电泳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结果(填“能”或“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理由是
  • 19. 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某地曾经是一个大型湖泊,一千年前气候变化导致湖水逐渐退去,暴露出湖底沙丘,沙丘上逐渐出现沙柳等先锋植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虎甲、穴蛛和蝗虫等,从而形成先锋群落。随着沙丘暴露时间的加长,先锋群落逐渐被桧柏松林、黑栎林、黑栎—山核桃林所取代,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上述沙丘暴露后所进行的属于演替。
    2. (2) 该地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后,群落中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存在沙柳等低矮的草本和灌木植物,这种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3. (3) 研究发现,该地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曾生活着A、B、C三种动物,A以B和C为食,三种动物的数量在很长时间内能够维持稳定。某个时期盗猎人员大肆猎杀导致A在此地灭绝后,C的数量急剧增加,而B却很快在此地灭绝,据此判断B和C之间存在关系。试用“收割理论”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4. (4) 生态学家认为,在气候变化相同的条件下,若人为地向该地沙丘引入一些先锋植物,则该地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可能不需一千年时间,这说明
    5. (5) 生态学家提出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法来治理该湖底沙丘,这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 20.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取消,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为家用型的检测手段。抗原检测试剂盒操作简单,可快速检测出人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滴加在样品垫上,病毒抗原与胶体金—病毒抗体复合物结合,扩散到检测线(T)处与抗体1结合形成沉淀,出现红色检测线。同时,胶体金—抗体2作为参照,扩散到质控线(C)处与抗体3形成沉淀,出现红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所依据的原理是。若检测结果只有质控线出现红色,说明
    2. (2) 检测试纸上的病毒抗体是利用新冠病毒的S蛋白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该抗体的过程中,需将注入小鼠体内进行免疫并分离出B细胞,将B细胞与进行诱导融合,获得的细胞至少需经过两轮筛选,两轮筛选的目的分别是
    3. (3) 核酸检测是将病毒核酸进行扩增的检测方法,仍然是筛查新冠病毒较可靠的方法。与核酸检测相比,病毒抗原检测的灵敏度较差,原因是
  • 21.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仍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10~20年。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我国批准生产的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下图为其生产原理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淋巴细胞能提取到干扰素mRNA,而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不能,造成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2. (2) 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3步,其中发生引物与单链DNA结合的步骤称为得到的产物一般通过的方法来鉴定。
    3. (3) 在构建重组质粒过程中,需用到的工具酶有。要将成功转入干扰素基因的工程菌筛选出来,所用的方法是
    4. (4) 干扰素在体外保存相当困难。但如果将干扰素分子的一个半胱氨酸替换为丝氨酸,则这种改造的干扰素可在-70℃条件下保存半年,这属于工程应用的领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