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册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1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初上高原的人因缺氧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嗜睡、胸闷、头昏等“醉氧”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氧气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 “代偿反应”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 C . “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D . “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2.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 , 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B . 碳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C . 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D . “蓝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 3. 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农田后,种群数量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 . 田鼠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 . 当田鼠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时,不存在种内竞争 D .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部分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 4.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甫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B . 百花的花香、蝴蝶释放的性外激素均属于化学信息 C . 蝴蝶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均属于行为信息 D . 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5. 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 .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 . 在沙漠治理中应禁止资源利用,以便加快治理速度、维持治理效果 D . 群落演替是漫长且永无休止的过程,其发展方向无法预测
  • 6. 镇海棘螈是宁波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镇海棘螈人工繁育实验室团队野外放生超1700尾。若要研究放生后一定时期的野外镇海棘螈数量,需要调查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 . 种群密度 B . 性别比例 C . 迁入率和迁出率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 7. 研究人员用外源性赤霉素(GA)处理玉米,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矮化型玉米内源性GA含量不足 B . 矮化型玉米可能缺乏GA受体 C . 外源性GA对矮化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正常玉米明显 D . 玉米的株高由基因决定,GA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表达
  • 8. 卡介苗是用减毒的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活疫苗,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接种卡介苗后,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 B . 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出现过敏反应 C . 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D . 接种卡介苗可预防所有传染病,故我国规定所有新生儿均需接种
  • 9. 图甲为某植株结构示意图,图乙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仅①处顶芽和②处侧芽可合成生长素 B . 在栽培过程中,为防止侧枝发育可切除①处的顶芽 C . 若将图甲植株横向放置,①处表现为向地生长 D . 保留①处顶芽时,②处生长素浓度可超过D点对应浓度
  • 10. 青春期的启动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驱动。在青春期启动之前,下丘脑对性激素极为敏感,使得HPG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进入青春期时,下丘脑对性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活HPG轴。但青春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抑制HPG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GnRH由下丘脑分泌后转移到垂体再释放 B . HPG轴的垂体和性腺均具有GnRH受体 C . 青少年过度节食会导致青春期的启动提前 D . 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 11. 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黄酒的流程主要为:制曲→浸米→蒸米→拌曲→入缸发酵→压榨→装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与发酵工程制酒相比,传统发酵涉及的菌种通常较少 B . 浸米有利于淀粉水解产生酒精,从而提高酒的产量 C . 蒸米完成后,为避免杂菌污染要立刻拌曲 D . 入缸发酵时,不能将小米装满发酵缸
  • 12. 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局域种群是以很高概率相互作用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整个较大区域往往具有多个局域种群,这些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集合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局域种群的形成是由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生态位分化 B . 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某局域种群的数量即为集合种群的数量 C . 将局域种群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D . 栖息地破碎化提高了集合种群内部的物种丰富度
  • 13. 免疫PCR是对微量抗原的一种检测方法。下图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牛乳中微量抗生素的流程图:首先将抗体1固定在微板上,冲洗后加入待检的牛乳,再加入DNA标记的抗体2,进行PCR扩增,最后进行电泳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免疫PCR技术适用于微量抗原的检测 B . 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可能导致假阳性现象 C . 图示中的DNA必须是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 D . PCR扩增产物的量与牛乳中抗生素的量呈正相关
  • 14. 某兴趣小组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出野生酵母菌,将等量的菌种分别接种于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三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是210r/min、230r/min、250r/min。检测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的限制因素之一是培养液的成分 B .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对压在小方格线上的酵母菌不作计数 C . 摇床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D . 在一定转速和时间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
  • 15. 科研人员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蛋白为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取其脾脏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产生抗HA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1:1混合后,发生融合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B . 选择培养基上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均可无限增殖,并产生抗HA蛋白抗体 C . 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杂交瘤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D . 抗HA蛋白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各种流感病毒的检测
  • 16. 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藻类和蓝细菌迅速繁殖,发生水华。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植物制成生态浮床(见下图),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更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 B . 含N、P的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从而造成藻类大量繁殖 C . 生态浮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 D . 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
  • 17.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外植体培养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发芽培养基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B . 生根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浓度通常高于发芽培养基 C . 愈伤组织发育为完整植株必须先再分化为胚状体 D . 无菌栽培的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时无需对其消毒
  • 18. 下列关于“试管奶牛”培养流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过程①可对供体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 B . 过程②将采集到的精子和卵子共同培养即可完成体外受精 C . 过程③之前可取囊胚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以获得试管奶牛 D . 代孕母牛需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在过程③之后进行妊娠检测
  • 19. 有数据显示,烟瘾者戒烟后体重普遍会增加,这与体内尼古丁减少相关。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并进入POMC神经元,使其产生动作电位 B . 尼古丁会使POMC神经元、“饱腹感”神经元依次兴奋,导致食欲下降 C . 戒烟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D . 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体液定向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 20. 某课题组为得到青蒿素高产品系,将青蒿素合成过程中的某一关键酶基因通过下图的方法,使该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增加,以实现转基因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显著提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可用PCR技术直接扩增青蒿总RNA来获取目的基因 B . 通过PCR技术可检测fps基因是否表达出蛋白质 C . 酶1、酶2和酶3作用的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 D . 含有fps基因的青蒿植株即为所需新品系
二、非选择题
  • 21. 食入不洁的食品,易导致人体患急性肠胃炎,常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进而使人体内环境中的水和无机盐失去平衡,这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回答下列问题:
    1. (1) 急性肠胃炎引发腹泻时,人体会大量脱水,致使细胞外液升高,刺激相应的感受器(填“兴奋”或“抑制”),促使神经垂体释放,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和
    2. (2) 急性肠胃炎常伴有体温升高,其调节中枢位于。体温过高会影响物质代谢正常进行,写出能有效缓解高烧的两项措施:
    3. (3) 急性肠胃炎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患者合理用药的同时,主要依赖调节网络,将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 22. 斑纹小贻贝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2021年至2023年,它在我国沿海部分城市的分布有所扩大。回答下列问题:
    1. (1) 斑纹小贻贝附着生活在潮间带区域,该区域内所有斑纹小贻贝形成的集合称为。调查斑纹小贻贝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 (2) 斑纹小贻贝主要以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物为食,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它与当地贻贝、牡蛎等其他生物竞争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极大占据了后者的。研究显示,斑纹小贻贝喜栖内湾,特别在污染严重的海区其生物量较大,钴、镍和锌等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在斑纹小贻贝体内不断聚集,这种现象称作
    3. (3) 斑纹小贻贝的出现不仅使养殖业损失严重,也降低了多样性,可能的原因是
    4. (4) 若斑纹小贻贝进一步扩散与增长,一旦超过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能力,生态平衡将很难恢复。目前,我国己采取行动,如通过投放斑纹小贻贝的天敌,及时清理浮游植物等措施,维持海域生态系统的
  • 23. 我国北方的冬小麦幼苗常遇到冰点以上的低温危害(冷害),严重时会造成烂种、死苗或幼苗不萌发。回答下列问题:
    1. (1) 吉林冬小麦在冬季来临之前,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提高抗冷害能力。下图是冬小麦不同时期含水量的变化。

      据图分析,入冬前,冬小麦体内的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入冬后,自由水的含量变化会(填“减弱”或“增强”)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有利于糖分的,避免细胞内结冰。

    2. (2) 冬小麦受到冷害后,体内的乙烯和含量明显增加,后者可以明显促进气孔,抑制细胞分裂与伸长,使枝条上的腋芽进入状态,生长停止,一定程度上增强植物的抗冷性。冷害叶片还会发生缺绿或黄化,可能的原因是
    3. (3) 正常情况下,冬小麦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开花,称为。该现象有利于冬小麦应对寒冷环境,确保其繁衍后代,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结果。实验室里红光与远红光交替处理冬小麦,也会影响其开花,这与细胞膜上的接受光信号有密切关系。
  • 24.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栽培果树,但病毒感染会严重减缓果树生长,降低果实产量及品质。因此,培育脱毒苗、抗病毒苗是未来果树苗生产的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培育脱毒苗,下列措施合理的是哪几项?(A.高温处理外植体B.切取茎尖培养C.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D.利用乙醇处理外植体)脱毒处理后,可利用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外植体是否仍存在病毒核酸分子。
    2. (2) 培育脱毒苗时,选取带腋芽的嫩枝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将其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消毒20分钟,最后必须用冲洗2~3次。经消毒的腋芽从嫩枝上取下,依次接种至生芽、培养基中。移栽前,需要用流水清除根部的培养基,原因是
    3. (3) 研究者为获得抗病毒苗,将抗病毒ASPV基因(片段大小为489bp)转入苹果中。为提高转化效率,先利用酶处理苹果的幼嫩组织,在合适的渗透压环境中,通过方法获得纯化的原生质体。将其与具有ASPV基因Ti质粒的农杆菌菌液混合培养,转化完成后需经过处理再收集原生质体。当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后,要及时(填“升高”或“降低”)培养基的渗透压,继续诱导形成,进而再分化形成幼苗。
    4. (4) 研究者提取部分抗病毒苹果幼苗的DNA进行处理,电泳鉴定ASPV基因的结果如下图。

      注:①M表示不同大小DNA片段参照物;②1~9表示从不同抗病毒苹果幼苗中获取的DNA片段。

      据图分析,1~9株苹果幼苗中己成功导入ASPV基因,理由是

  • 25.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目前主要利用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为了提高谷氨酸产量,科研人员不断优化培养条件,以获得最佳发酵工艺。回答下列问题:
    1. (1) 纯种菌株的获取:采集5cm深的土壤样品,与适量的无菌水充分混合形成,采用法将菌液接种到细菌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通过观察菌落形态,从平板上挑取生长较好的谷氨酸棒杆菌的,转入培养基临时保存。
    2. (2) 菌株的培养:将斜面培养基上保存的谷氨酸棒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32℃摇床培养,以达到菌株的目的。每隔一段时间利用,在显微镜下计算样品中谷氨酸棒杆菌的数量,了解菌株的生长周期,并通过初筛、复筛,确定谷氨酸棒杆菌菌株具有高产谷氨酸的能力。
    3. (3) 发酵条件的优化:在基础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碳源种类(葡萄糖、蔗糖)、无机氮源种类(尿素、硝酸钾)、初始pH(5.5、6.0、6.5、7.0、7.5、8.0、8.5)探究谷氨酸棒杆菌产生谷氨酸量的联合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根据实验结果,选择组合获得的谷氨酸产量最高,这可作为最优发酵条件。此外,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原因是(写出2点即可)。

    4. (4) 谷氨酸棒杆菌的发酵:为了满足工业大规模发酵的需要,往往在接种发酵之前,对菌种进行。根据菌株的生长周期及发酵进程,需要及时向发酵罐内添加,满足谷氨酸棒杆菌的生长需求,以提高谷氨酸产量。发酵90小时后,发酵罐内的谷氨酸浓度不再增加,可停止发酵。因此,合适的发酵周期是小时。
    5. (5) 谷氨酸的获得:发酵结束后,需对发酵液的产物进行分离、,获得的谷氨酸需要进行质量检查,进一步加工合格后才能成为产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