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素养提升水平...

更新时间:2023-07-05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解离时间要尽量长,确保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开 B . 洋葱根尖各区域的细胞都可以作为观察材料 C . 观察处于后期的细胞,可以见到细胞内有两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 D . 该实验制作装片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 2. 科学家通过体外诱导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称为iPS细胞。该细胞能够“转化”为多种类型的动物体细胞,流程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由iPS细胞能培育出各种体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 成纤维细胞、iPS细胞和分化成的体细胞中具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C . 成纤维细胞与iPS细胞内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 D . iPS细胞转化为多种体细胞的过程说明细胞分化也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 3. 鸡爪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而鸭掌有,但在胚胎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鸭胚胎中预定形成鸭掌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鸡胚胎相应部位,结果鸡爪长成了鸭掌;②将鸡胚胎中预定形成鸡爪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鸭胚胎相应部位,结果鸭掌长成了鸡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鸡爪璞的消失是不利因素影响细胞正常代谢的结果 B . 鸡爪璞的发育过程有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C . 实验①和实验②形成对比实验,表明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 D . 细胞凋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存
  • 4.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老年斑出现的原因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B . 人体内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C . 端粒受损可能会导致细胞衰老 D . 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
  • 5.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但假说不一定是正确的 B .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 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的实验结果,这属于“演绎”的内容
  • 6. 玉米籽粒的甜与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显隐性未知。现将纯种的甜玉米和纯种的非甜玉米间行种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自然受粉,则某些玉米植株上可结出甜和非甜两种籽粒 B . 在自然情况下,玉米可自花传粉也可能异花传粉 C . 若甜玉米植株结了非甜籽粒,则非甜玉米植株也可结甜籽粒 D . 若甜玉米植株上结出了非甜玉米籽粒,则非甜是显性性状
  • 7.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和种子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和种子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某小组同学先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F1 , 然后再让F1自交获得F2。下列相关做法和结果,不能用来证明分离定律的是(    )
    A . 直接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后镜检,两种颜色之比为1:1 B . 取F2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后镜检,两种颜色之比为3:1 C . 观察F2的性状,统计发现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 对F1进行测交实验,统计发现后代不同性状的比例为1:1
  • 8. 马的毛色有栗色(B)和白色(b)两种,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M,拟在一个配种季节里鉴定M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1匹小马。下列有关配种方案及子代统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让M与一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是纯合子 B . 让M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一定是纯合子 C . 让M与一匹栗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是一定是纯合子 D . 让M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出现白色马和栗色马,则M一定是杂合子
  • 9. 鸡的羽毛特征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且相关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羽毛的性状就可直接判断雏鸡的性别(    )
    A .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B .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C .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D . 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 10.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同属于RNA病毒,都可以使烟草患病。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使烟草患病,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 能检测到TMV的RNA和蛋白质 B . 能检测到HRV的RNA和蛋白质 C . 能检测到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 D . 能检测到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
  • 11. 如图为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和B、b表示)的某家族系谱图,已知6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 Ⅲ-7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C . 乙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D . Ⅱ-5与Ⅱ-6再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4
  • 12. 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萨顿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B . 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赫尔斯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现了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D .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 13. 如图为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经过努力,绘制出的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部分),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朱红眼和深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B .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同一细胞中不一定都表达 C . 图中各基因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 . 基因在该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14. 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玉米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图是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中按减数分裂时期的先后顺序应为③→⑤→⑥→①→⑦→④→②→⑧ B . 可用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对染色体染色 C . 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作为判断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依据 D . 从图①→图⑦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 15. (2016高二上·铜陵期中) 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
    A . B . C . D .
  • 16. (2020高一下·海淀期末) 密码子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以及翻译的起始和终止。密码子是指(   )
    A . 基因上 3 个相邻的碱基 B . D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 C . t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 D . m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
  • 17.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表观遗传现象是因为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 同一蜂群中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与表观遗传有关 C . 柳穿鱼Lc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D .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 18. 一个DNA分子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碱基总数的20%,如果一条链中鸟嘌呤占该条链碱基数的10%,则另一条链中鸟嘌呤的个数是(    )
    A . 100 B . 500 C . 600 D . 1200
  • 19. 如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践活动中制作的模型,下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20. 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

    A . 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 . 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不需tRNA的协助 C . 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 . 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二、综合题
  • 21. 下图1表示马蛔虫(2n=4)某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细胞,根据图1中的细胞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甲细胞的名称是
    2. (2) 图2中A-G时间段进行的是分裂,I-M时间段进行的是分裂,图中DE、HI时间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分别是
    3. (3)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染色体的基因之间,此时对应图2(字母)段时间内。
    4. (4)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该动物原始生殖细胞,最终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的子细胞,则跟它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不考虑互换和突变)
  • 22. 如图表示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发生的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图中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 (2) ①复制时两条链解开的所需的酶是,⑦过程需要的酶是
    3. (3) 图中②是,其所携带的分子是
    4. (4) DNA甲基化是指DNA中的某些碱基被添加甲基基团,此种变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分化具有调控作用。据图分析,基因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区域)被甲基化后,会抑制该基因的过程。

      吸烟危害健康,据研究发现,烟的有害成分会导致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发生了抑癌基因的过量甲基化,导致

  • 23. 下图1为果蝇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图2为X、Y染色体各区段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果蝇体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果蝇通常被科学家用作遗传学研究的材料,优点是(答出两点即可)。
    2. (2) 由图1可知,该果蝇的基因型是。这种基因型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产生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其中D、d基因的分离一般发生在期。
    3. (3) 图2中F基因控制刚毛,f基因控制截刚毛,F-f这对基因遗传时(能/不能)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原因是,请写出关于这对基因一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以证明你的观点。
    4. (4) 图1中A基因控制长翅,a基因控制残翅,D基因控制灰体,d基因控制黑体。将该果蝇与某雌性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长翅:残翅=3:1、灰体:黑体=1:1,此雌性果蝇的基因型是,让子一代长翅灰体与残翅黑体杂交,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 24. DNA是遗传物质是经历很多科学家交流合作、共同研究的结果。请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Ⅰ、图一、图二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

    1. (1) 分析图一可知: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与活的无毒性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原因是。分
    2. (2) 析图二可知: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的是;用DNA酶处理DNA的目的是,这种控制自变量的方法采用了原理。
    3. (3) Ⅱ、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以研究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的功能。
      为获得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具体的方法是
    4. (4) 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目的是,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10%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进入大肠杆菌,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5. (5) 假定一个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产生了5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个体数是。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噬菌体却同原来的噬菌体一样具有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合成的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来源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