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

更新时间:2023-04-26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持续的干热天气导致脱落酸降解 B . 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C . 大雨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水分 D . 该过程除脱落酸外没有其他激素参与调节
  • 2.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相关曲线(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浓度为a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B . 浓度b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 C . 与浓度a时相比,浓度c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伸长效果更好 D . 与浓度c时相比,浓度d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伸长效果更好
  • 3. (2020高二上·农安期中)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 . 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 .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C . 每平方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 .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 4. 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 . 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 .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 . 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 5. 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变化图,已知自然状况下罗非鱼在该水库的环境容纳量为K0 , 且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 B . 其增长率先不变后逐渐减小至零 C . 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b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 . 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为K2
  • 6. (2020高二上·思南月考)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
    A .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7.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B .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 .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 .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 8. (2022·全国乙卷)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 ①③④⑤ B . ②④⑤⑥ C . ①②③⑥ D . ③④⑤⑥
  • 9. 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 . 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C . 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的 D . 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 10.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 .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 . 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 11.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 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 .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 12. (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 深秋季节,某同学从市场上买来了新鲜的葡萄,打算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家里酿制葡萄酒。已知葡萄上附有天然的酵母菌,下列对酿酒有利的措施是( )
    A . 敞开酿酒罐 B . 密封酿酒罐,适时排气 C . 高温处理 D . 酿酒罐放在室内光照处
  • 13. 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B . 在实验室中,切记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被微生物感染 C . 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不充分燃烧层灼烧 D . 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 14. 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但该植株并没有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体细胞杂交之前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 B . 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得到杂种细胞 C . 杂种细胞需经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后再发育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D . “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
  • 15. 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诱导融合,可用模型图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该过程表示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则甲、乙细胞可用酶解法获取 B . 若该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C . 若该过程表示制备单克隆抗体,则丙细胞是杂交瘤细胞 D . 以上三个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二、多选题
  • 16. 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 . 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 . 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 .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 17.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 .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 .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 D . 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 18.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为了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菌污染,可以在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 B . 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同 C . 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D . 培养液应该定期更换,以防止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 19. 下列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B . 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 C . 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去核的卵母细胞 D . 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
  • 20. 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该技术未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    )

    A .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 . 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 D . 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
三、综合题
  • 21.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福建某湿地自然保护区在2014-2017年间出现水质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的现象。下图为2006-2019年间科研人员对该地某种珍稀候鸟的数变化的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 (1)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调查该种候鸟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由图可知,在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逐渐(填“增强”或“减弱”)。
    2. (2) 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最大数量;在2014-201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可能是由于等原因导致环境阻力增大。
    3. (3) 从2006-2014年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如何变化?(填“上升下降”或“无法判断”)
  • 22. 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填数字序号)。
    2. (2) 图1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3. (3) 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I的生物属于(填成分),处于II中的生物为第营养级。
    4. (4) 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23. 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单细胞)产生的脂肪酶的作用下,从地沟油中提取的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应用培养基。
    2. (2) 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法。
    3. (3) 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M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过程一的接种方法是法,此方法(填“能”或“不能”)用来计数;过程二的接种方法是法,此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活菌数。接种后应将培养皿

  • 24. 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遗憾的是该杂种植株并非是想象中的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1. (1) 材料中所用到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2. (2) 图中①步骤所示用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3. (3) 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出现种融合细胞,要促进杂种细胞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两类激素。
    4. (4) 由杂种细胞培育成试管苗,需要经过细胞的④和⑤过程。
  • 25. 请回答下列与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 (1) 动物细胞培养中,在细胞发生贴壁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抑制现象。贴满瓶壁的细胞一般用酶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这种培养过程称为培养。
    2. (2) 在上图所示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获得B淋巴细胞之前,小鼠已被多次注射相同抗原,注射后小鼠体内发生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①过程中,如果细胞发生两两融合,融合后出现种不同的融合细胞。②过程需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细胞。③过程培养细胞的环境中含较高浓度的(填气体)。

    3. (3) 由上图所示过程生产出的单克隆抗体不能直接用于人体,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