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思想政治...

更新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起伏跌宕,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以貌似科学的“面貌”迷惑人们,甚至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招摇撞骗。这一现象表明(   )

    ①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②任何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都会采取放任的态度

    ③要尊重人们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

    ④我们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
  • 2. 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保持高度的价值观自信,充分展现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更好的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保持高度的价值观自信(   )

    ①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

    ②才能凝聚共识,防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③才能执着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

    ④才能在思想意识多元背景下消除公民价值观的差异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①④
  •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说明(   )

    ①提高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 

    ②意识形态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③意识形态工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工作 

    ④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②④
  • 4.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说法有(   )

    ①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②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理想信念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主导力量           
    ④理想信念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5. (2022高二上·科尔沁月考) 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             

    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培育崇尚节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6. 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门,传递珍贵的邻里之情。广西南宁有位“钥匙阿姨”,许多下班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回家,十多年来都习惯将钥匙交给她保管。这种举动从一个侧面( )

    ①传承了邻里互信互助的美德      
    ②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③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此需要(   )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全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A . ②④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①③
  • 8.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做到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需要各地高度重视、全社会大力支持。这是因为教育( )

    ①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功能

    ②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③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9.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倡导:“哲学家与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在多元文化和各类传统之间,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和互动。”由此可见(    )

    ①哲学知识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具体方案   
    ②哲学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③哲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进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0.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世界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说明( )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正确的哲学能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之对应      
    ④世界观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11. 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也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的本原的认识在根本问题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 . ①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③
  • 12. 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形态,下列观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

    ①伽森狄:“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②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③贝克莱:“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      

    ④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 . ①→②→④ B . ②→①→④ C . ③→①→④ D . ④→②→①
  • 13. 新中国70年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历程,也是用中国实践的丰富养料不断浇灌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天大树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具有自然科学基础,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②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物质武器

    ③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④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A . ③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②
  •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看家本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应对复杂问题、掌握科学方法等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是因为( )
    A .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B . 反映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的显著区别          C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探究世界本质与规律的学说         D .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代精神的精华
  • 15. 到19世纪中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批判的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 .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 . 辩证法和行为上学的对立 D .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立全国首个科学哲学与逻辑学习,遵从哲学自身发展规律,应对当代科学技术引发的哲学挑战,加强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推动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在21世纪重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现实挑战面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致力于发展以多学科、跨学科为特征的“哲学+科学”(如哲学+数学、哲学+人工智能等)的整体研究计划,改变传统的科学哲学研究与培养方式。

    1. (1) 联系材料,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角度,谈谈复旦大学学院的做法的积极意义。
    2. (2) 结合所学哲学知识,请你为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