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织女星被称为“夏夜的女王”,是夏季夜空著名的亮星,它距地球约25.3光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1) 织女星是(   )
      A . 行星 B . 恒星 C . 星云 D . 彗星
    2. (2) 织女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
      A . 地月系 B . 太阳系 C . 银河系 D . 河外星系
  • 2. 太阳系中与小行星带毗邻的两颗行星是(   )
    A . 地球、火星 B . 木星、火星 C . 水星、木星 D . 火星、金星
  • 3. 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共同特征的是(   )
    A . 等速性 B . 近圆形 C . 同向性 D . 共面性
  • 4. 下列不是地球特殊性存在的“金锁链”条件的是(   )
    A . 地球有比较厚的大气层 B . 地表有适宜的温度范围 C . 地表有液态水存在 D . 地球有适中的卫星数量
  • 5. 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藏医学院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过去学校的电力供应一直比较紧张,学校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后,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材料体现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 . 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 B . 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C .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D . 为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2. (2) 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是(   )
      A . 海拔高,空气稀薄 B . 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 C . 阴雨天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D . 纬度低,晴朗天气多
  • 6. (2019高二上·大丰期中)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1)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
      A . 终年处于黑夜 B . 气温日较差小 C . 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 . 地形平坦高差小
    2. (2) 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
      A . 太阳辐射 B . 太阳活动 C . 月球自转 D . 地球公转
  • 7. 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 黑子导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B . 耀斑会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 . 日珥引起潮汐现象 D . 太阳风诱发潮汐和海啸
  • 8.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有关地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B .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 .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D . 等震线上烈度相同
    2. (2)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 地壳 B . 上地幔 C . 下地幔 D . 地核
    3. (3)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 每次地震震源深度 B .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 .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 9. 关于地球各圈层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 岩石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C .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 D .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
  • 10. 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地层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B . 一般情况下,老地层位于上部,新地层位于下部 C . 化石中既有生物遗体化石,又有生物遗迹化石 D .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 11.  2020年7月13日,中、美古生物学者联合宣布最近发现一类新的植物“活化石”——穗花杉化石(如下图)。此次,研究团队在我国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村的化石层中,发现了两枚穗花杉化石。这两枚化石约有1.6亿年历史,保存了远古穗花杉枝、叶、芽、种子等重要结构。这些结构的样貌与现代穗花杉几乎完全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穗花杉化石所处的地层属于(   )
      A . 太古宙 B . 古生代 C . 中生代 D . 新生代
    2. (2) 穗花杉繁盛地质时期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 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B . 爬行动物盛行 C . 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D .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
    3. (3) 穗花杉最有可能属于(   )
      A . 裸子植物 B . 蕨类植物 C . 被子植物 D . 蓝绿藻类
  • 12.  2019年,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如下图),猛犸象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科学家研究认为,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据此推测猛犸象生存的气候条件是(   )
      A . 多雨 B . 炎热 C . 寒冷 D . 干旱
    2. (2) 猛犸生活在(   )
      A . 侏罗纪 B . 第四纪 C . 震旦纪 D . 石炭纪
  • 13.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的实验。该学生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上部中间位置,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本次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实验过程中(   )
      A . 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 . 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 . 水流越快,堆积的沙子越粗 D . 水流越少,堆积的沙子越粗
    2. (2) 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 . 甲丙处发生堆积 B . 甲丁处发生堆积 C . 乙丙处发生堆积 D . 乙丁处发生堆积
  • 14. 读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示景观显示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   )
      A . 东南方向 B . 西北方向 C . 西南方向 D . 东北方向
    2. (2) 该图片最可能拍摄于我国的(   )
      A . 湿润地区 B . 半湿润地区 C . 西北地区 D . 南方地区
    3. (3) 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危害是(   )

      ①破坏建筑物 ②造成地面塌陷 ③掩埋农田、道路 ④易发泥石流灾害⑤降低土壤肥力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 15. 读某溶洞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 . 石灰岩分布区 B . 花岗岩分布区 C . 玄武岩分布区 D . 片麻岩分布区
    2. (2) 甲部位的名称是(   )
      A . 石柱 B . 石钟乳 C . 石笋 D . 钙华坝
    3. (3) 图示溶洞景观属于(   )
      A . 岩溶地貌 B . 雅丹地貌 C . 熔岩地貌 D . 峡湾地貌
  • 16. 读某冰川地貌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冰川地貌由早到晚的形成过程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②③① D . ③①②
    2. (2) 此过程最终形成(   )
      A . 角峰 B . 峡湾 C . 冰斗 D . 刃脊
二、综合题
  • 17. 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图1)”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完成下列要求。

    1. (1) 图1中①②③属于地壳的是,地壳厚度的特点是
    2. (2) 图2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判断依据是
    3. (3) 图2中G层为,是介于莫霍界面与D界面之间的圈层,地壳与软流层之上的G层顶部合称
    4. (4) 图2中D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表明E圈层的物质状态是
  • 18. 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太阳大气层名称:A,B,C
    2. (2)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黑子和,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从太阳黑子的周期图来看,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年。
    3. (3) 太阳风出现于太阳大气的层,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地球的(高\中)纬度地区。
  •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二使徒岩,位于澳大利亚大洋路上的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因为其数量和形态酷似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得美名“十二使徒岩”。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材料二:下图所示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水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 (1) 据下面短文,填写相关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属于地貌。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后来其顶部在海浪侵蚀下发生倒塌,形成,其外侧的岩石最终与海岸岩体分离形成“十二使徒岩”。

    2. (2) 与图a比较,图b的明显变化是,其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3. (3) 试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冬季河流水量,河床沙滩裸露,在强烈的风吹送下,沙滩上的沙子在河谷岸堆积形成沙丘。
  • 20. 上图为流水地貌示意图,下图为四幅流水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1. (1) 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下图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填序号),乙——(填序号),丙——(填序号),丁——(填序号)
    2. (2) ②③地貌景观的名称是:②、③,②③均为河流地貌,②③共同的地貌特征是
    3. (3) ①地貌景观受流水作用,形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