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测试地理...

更新时间:2022-12-15 浏览次数:9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地图APP就是移动地图应用软件,在该地图APP上可以方便的对地图进行缩放从而查阅地理事物。图为重庆某移动地图爱好者在平板手机上运用地图APP查阅南美洲某国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为进一步详细了解该国,该爱好者通过缩放功能将屏幕上地图比例尺变为1∶3500000时,该手机上能够观察到的该国面积大约是该国总面积的(   )
      A . 1/5 B . 1/15 C . 1/25 D . 1/35
    2. (2) 在图1所示时间,位于晴天的甲地的某漂流爱好者正顺流而下,此时太阳位于其(   )
      A . 左前方 B . 右前方 C . 左后方 D . 右后方
  • 2.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炭-二叠纪沉积层,目前残存厚度超过3000米。当地在早石炭世-中二叠世时期为半深海-滨浅海沉积环境,发育有巨厚的生物碎屑灰岩,在晚二叠世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发育有厚度较大的烃源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烃源岩是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下图示意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岩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生物碎屑灰岩和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缺失的地质作用是(   )
      A . 风化与侵蚀 B . 搬运与沉积 C . 固结成岩 D . 变质作用
    2. (2) 图中最有利于勘探天然气的区域是(   )
      A . B . C . D .
  • 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得出结论∶全球范围内的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林木生产所吸收的碳多于其呼吸和腐烂所释放的碳使地球降温————如热带森林就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但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森林都具有降温作用,受气候变暖影响,在贮存大量碳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北方针叶林的脱针型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树,树叶较暗,反而引起温度上升,这种效应在高纬度地区、干燥地区尤其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森林里较森林外温暖,其原因最可能是冬季森林里(   )
      A . 光合作用强 B . 风速减小多 C . 蒸腾作用强 D . 光照强度高
    2. (2) 热带森林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其原理是热带森林(   )
      A . 树木生长快,蒸发水汽多 B . 林冠密集,反射太阳光线 C . 光合作用强,释放氧气多 D . 温度较高,微生物分解快
    3. (3) 西伯利亚的落叶松转变为常绿林会引起地表升温,导致全球变暖恶化,其中引发全球变暖的碳源主要来自(   )
      A . 岩石圈 B . 生物圈 C . 大气圈 D . 水圈
  • 4. 青藏高压是指盛夏季节中心位置在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其东西范围可达120个经度,南北范围可达30~40个纬距。当其中心位置移到南亚地区上空时也称为南亚高压。青藏高压的反气旋环流强、尺度大、位置稳定,是夏季副热带对流层上部最主要的大气环流,对我国夏季气候影响很大。下图示意夏季青藏高原(90°E)上空大气增温速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青藏高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 气旋抬升 B . 锋面移动 C . 动力作用 D . 热力作用
    2. (2) 盛夏季节,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对流上升的高度可达(   )
      A . 100百帕 B . 200百帕 C . 300百帕 D . 400百帕
    3. (3) 青藏高压东移常常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高温干旱天气,主要原因是它(   )
      A . 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合并 B . 转变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 . 推动副热带高压向东退出大陆 D . 阻挡来自低纬海洋的台风西进
  • 5. 泥炭是全球陆地最大的碳库,是由苔藓植物的遗体在冷湿环境下堆积成层的有机物,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南极圈附近的南极半岛升温快速,融化退缩的冰川区和永久积雪区均出露不同年代形成的泥炭,对研究南极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南极半岛冰川和积雪融化区地表泥炭的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南极洲泥炭形成时期(   )
      A . 气候较暖 B . 植被茂密 C . 蒸发量小 D . 积雪增多
    2. (2) 目前在南极半岛大片出露的泥炭区,出现概率最小的是(   )
      A . 地表植物增多 B . 气温日较差变小 C . 冰川退化加剧 D . 冻融作用强烈
  • 6. 海底麻坑是一种大陆边缘海底常见的,类似火山口状的海底凹陷,通常发育在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区。天然气水合物在向海底猛烈喷发或者缓慢渗漏的过程中,可能会剥蚀海底上覆细粒沉积物,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凹坑.麻坑发育地区多出现活动断层、泥火山(泥浆与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等地质活动,麻坑不仅是海底流体活动的记录和指示,也是海底地质灾害的标志。下图中甲图为莺歌海盆地西南海域某处麻坑分布图,乙图为麻坑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甲图中,可能是泥火山的是(   )
      A . B . C . D .
    2. (2) 海底麻坑附近可(   )
      A . 寻找海底油气资源 B . 适宜铺设海底电缆 C . 建造石油钻井平台 D . 发现大型海洋渔场
    3. (3) 图中断层的形成原因,可能性最小的是(   )
      A . 背斜顶部水平张裂 B . 海洋板块张裂运动 C . 海水重力挤压岩层 D . 上覆沉积物重力滑动
二、综合题
  • 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田间持水量是指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是土壤水分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土质的田间持水量存在差异,通常黏土>壤土>沙土。甘肃省跨越我国四类干湿地区。下图示意甘肃省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分布。

    1. (1) 归纳甘肃省表土层田间持水量的分布规律。
    2. (2) 简要说明土壤固态物质组成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3. (3) 从图中甲、乙、丙三处中,任选一处推测该处的土质特点,并从气候角度简析其形成原因。
  • 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之前,自然界通过碳循环维持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稳定。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碳循环过程,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图左是全球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图,图右示意碳循环。

    1. (1) 据图左说明1900年以来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2. (2) 阐释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大的。
    3. (3) 参考范例,分别概括表中我国制定的控制碳排放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措施

      目的

      范例:清洁利用化石能源、开发非化石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或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兴产业

      植树造林,恢复湿地

      设立南南合作基金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区水草丰美,栖息着上百种鸟类,蒙古族古老的渔猎文化传承至今。1962年霍林河修建了几座大型水库,查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逐年减少,到1974年,湖泊干涸,查干湖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的丧失引发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使查干湖成为危害当地的“害湖”。1976年,当地政府(前郭县)动员民众,修建了一条”草原运河”——引松人工河,水的滋养,使查干湖恢复了”天然宝库”的美称,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左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图,图右示意引松工程。

    1. (1) 说明查干湖水源枯竭导致湖泊服务功能降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人们选择人工修复而不是自然修复的原因。
    2. (2)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功能区,请阐述核心区的主要功能。
    3. (3)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是否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请给予解释。
  • 1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麦政府计划在图11中M岛附近建造人工岛,并以人工岛为核心,在周围海域建设海上风电场,通过海底电缆直接与人工岛相连,电力将在岛上就地通过电转气技术制备氢气,再通过管道运输到陆地。得益于海上风机愈来愈巨型化的趋势,海上风电场所需的风机数量大幅下降。科研人员以底栖生物、鱼类、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多样性为评价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风电场已成为生物群落的新栖息地。图中甲图示意该风电场的生产和传输,乙图示意甲图中风电场桩基附近海流及生物。

    1. (1) 简述图中风电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2. (2) 与传统电网相比,简析图中风电场生产和传输的优势。
    3. (3) 分析图中风电场成为生物群落的新栖息地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