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更新时间:2022-12-16 浏览次数:8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国家将在火星开发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平均密度

    (g/cm3

    公转周期(a)

    自转周期

    距太阳远近(亿千米)

    地球

    1.00

    1.00

    5.52

    1.0

    23小时56分

    1.496

    火星

    0.11

    0.15

    3.96

    1.9

    24小时37分

    2.279

    1. (1) 下列关于登陆火星表面的“天问一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天体 B . 位于地月系内 C . 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D . 不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2. (2) 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 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 . 火星表面温度高 C . 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D . 火星上大气稀薄
  • 2. 下图是月相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月相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 . ②④③①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③④①②
    2. (2)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的“残月”是指上图中的(   )
      A . B . C . D .
  • 3. 下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 行进中的赛车 B . 台风 C . 太阳能电池 D . 地热发电站
    2. (2) 上海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缺乏,这些常规能源的能量根源来自(   )
      A .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B . 生物能 C . 太阳能 D . 重力能
    3. (3)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 . 上海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 . 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 .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 4. 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制作的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用该装置可观测到的太阳活动类型是(   )
      A . 日珥 B . 太阳风 C . 太阳耀斑 D . 太阳黑子
    2. (2) 正确使用该装置观测太阳活动(   )
      A . 只能正午时刻观测 B . 可直接用肉眼观测 C . 必须戴护目镜观测 D . 可在阴天天气观测
  • 5.  2020年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称:古生物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岛沉积岩地层中发现一具小型哺乳动物完整的骨架化石,将其命名为“疯狂野兽”。这项发现为研究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带来了新线索。下图为“疯狂野兽”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疯狂野兽”所在地质年代(   )
      A . 被子植物繁盛 B . 蕨类植物繁盛 C . 爬行动物盛行 D . 哺乳动物盛行
    2. (2) 下列有关沉积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太古宙地层生物化石较简单 B . 埋藏浅的一般形成较早 C . 沉积地层中一定含有化石 D . 与地理环境无明显关联性
  • 6. 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2. (2) 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 B . C . D .
    3. (3) 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A . B . C . D .
  • 7.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甲为(   )
      A . 地表 B . 软流层 C . 莫霍界面 D . 古登堡界面
    2.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 . 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 . 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 .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 8. 下图为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所属于的圈层是(   )
      A . 生物圈 B . 水圈 C . 岩石圈 D . 地壳
    2. (2)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 . 瀑布 B . 岩石 C . 树木花草 D . 大气
    3. (3)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 9. 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沉积岸④河流侵蚀岸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2. (2) 图中河漫滩逐渐被废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河流(   )
      A . 改道逐渐西移 B . 水流速度减慢 C . 搬运作用增强 D . 溯源侵蚀加剧
    3. (3) 下列河段河漫滩平原发育较好的是(   )
      A . 横断山区的怒江段 B . 松嫩平原的松花江段 C . 云贵高原的珠江段 D . 黄土高原晋陕间的黄河段
  • 10. 抛物线状沙丘是常年在单向风或近似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沙角指向上风向,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 . 东南风 B . 西北风 C . 西南风 D . 东北风
    2. (2) 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 . 甲、乙 B . 丙、丁 C . 甲、丁 D . 乙、丙
  • 11. 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图)。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钙华景观。中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   )
      A . 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 B . 平原—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 C . 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 D . 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
    2. (2) 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 冰川侵蚀和堆积 B . 流水溶蚀和堆积 C . 风力侵蚀和堆积 D . 海浪侵蚀和堆积
  • 12. 下图为法国诺曼底海岸“大岩门”景观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1. (1) “大岩门形成的四个阶段按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为(   )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①③④
    2. (2) 形成“大岩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 风力侵蚀 B . 流水堆积 C . 海水侵蚀 D . 冰川堆积
  • 13. 终碛堤由冰川堆积作用而成,在冰川侵蚀的谷底经常分布着多条终碛堤,标志着冰川的变化。图示意冰川终碛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与终碛堤1相比,终碛堤2(   )
      A . 受流水侵蚀弱 B . 堆砌物颗粒大 C . 形成时间更早 D . 堆积的时间短
    2. (2) 温度最低的时间出现在(   )
      A . 终碛堤1形成之前 B . 终碛堤1形成之后 C . 终碛堤2形成之前 D . 终碛堤2形成之后
二、综合题
  • 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下面甲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乙图为地球表面各纬度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示意图。

    1. (1) 图甲B处为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地区之一,与B处相比,分析A处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2. (2) 描述地球表面各纬度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3. (3) 说明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的意义。
  • 15. 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指出图1中四处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 (2) 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   )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是重要的成煤期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3. (3) 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 (4) 结合地质历史上气候变化说出地质时期既是重要造煤时期又是重要成油时期的地质年代。
  •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示意我国两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

    1. (1) 图甲所示地貌是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底,随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形成垄槽相间,平行排列,高度相近的地貌:请将省略号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 (2) 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乙地常出现冰崩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列举当地改府采取的防范措施。
  •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学习河流沉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以说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观察发现山麓处形成的堆积物的特征如下图所示:

    1. (1) 上图堆积物特征能否反映山麓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2. (2) 据图推测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