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

更新时间:2022-11-08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b ></b>
  • 1. 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下图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

    A . a、b B . a、c C . c、d D . d、e
  • 2. 图1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图2表示两条性染色体的三个区段。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 .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2中的A段 B . 该遗传病可能是红绿色盲,且致病基因位于图2中的C段 C . 如果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图1中Ⅲ2和Ⅲ4是携带者的概率相同 D . 如果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图2中的B段,则不患该遗传病的基因型有5种
  • 3. 如图表示某DNA 双链的片段和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段多肽链(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该DNA 片段含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4个游离的碱基 B . 转录的模板是乙链,甲链和乙链是基因的组成部分 C . 该DNA 片段转录形成的 mRNA 片段中有18个核糖核苷酸、6个密码子 D . 若箭头所指的碱基对被替换,则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改变
  • 4. 某生物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四种配子。下列关于几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配子一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 配子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最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 配子三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D . 配子四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缺失
  • 5.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通过遗传咨询可了解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计算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B . 若一个人体内没有致病基因,则这个人就不会患遗传病 C .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D . 某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则该家庭应选择生育男孩
  • 6. 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为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已知Ⅲ-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但其母亲为白化病患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B . 导致Ⅳ-2患病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Ⅰ-1 C . Ⅲ-3和Ⅲ-4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是1/24 D . Ⅳ-1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概率是1/4
  • 7. (2022·深圳模拟) 控制鹌鹑(2n=78)细胞膜上某受体合成的等位基因,有三种不同的碱基序列。其基因分别表示为E,F,R。统计某群体中6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只)分别为:EE:35、FF:15、RR:30、EF:20、FR:20、ER:3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控制该受体合成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 . E,F和R的形成体现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 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0.69 D . 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
  • 8. 某蝴蝶幼虫的体色有青色和浅灰色两种,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个体表现为青色,aa的个体表现为浅灰色,Aa个体雄性表现为青色、雌性表现为浅灰色。一个足够大的该昆虫种群的雌性和雄性个体中雌雄之比为1:1,基因型 AA,Aa,aa个体数之比均为3∶2∶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种群中A与 a 基因频率的之比为 1∶2 B . 随机交配一代,子一代纯合青色个体占5/9 C . 该种群浅灰色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1/2 D . 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A和a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 9.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 . 2/3 B . 49/91 C . 11/17 D . 49/100
  • 10. 下表是新冠病毒(RNA病毒)突变株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对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德尔塔突变株

    奥密克戎突变株

    棘突蛋白突变数量

    15个

    32个

    传播速度

    快,15天传五六代

    传播速度是德尔塔的2倍,每3天增长速度翻一倍

    传染性

    极强,无接触14秒可传播

    极强,使疫苗效果锐降70%

    毒性

    重型、危重型比例增加

    目前数据不足,无法确定

    症状

    1/3~2/3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疲倦,并伴有轻度咳嗽,非常口渴

    A . 宿主细胞基因突变导致棘突蛋白突变 B . 奥密克戎突变株传播速度加快是病毒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C . 两种突变株的根本区别是核酸种类不同 D . 新冠病毒一旦发生变异将导致原有疫苗完全失去作用
  • 11.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 .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C .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 .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 12.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密切相关,也需要机体组织细胞的协调配合,如图表示相关体液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B . 丙产生的乳酸可由甲中的NaHCO3进行中和 C . 图中实线和虚线可以分别表示O2和CO2的扩散途径 D .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 13.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葡萄糖等物质 B . 浮肿、手足抽搐、贫血症都是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C .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被肌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分解,从而维持机体能量供给 D . 体内细胞一般都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14. 抽血检查是常见的疾病检查项目,成人一般采用静脉采血,婴幼儿可采用指尖采血。有的血项指标能体现内环境的某些成分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 无论是采用静脉采血还是指尖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均为图中的④和① B . 这些血项指标可包括血红蛋白、血糖、血脂、激素、抗体、尿素和无机盐等 C . 某病原体感染导致③所在管道的盲端堵塞,可导致①总量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D . 血检能反映健康状况是由于②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依赖血液运输
  • 15. (2019高二上·蚌埠期中)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理解,正确的有几项(    )

    ①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②任何细胞都要生活在内环境中③内环境的本质是一种盐溶液

    ④人体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和淋巴⑥组织液中的水一定来自外界环境⑦内环境的各种组分恒定不变(    )

    A . 一项 B . 两项 C . 四项 D . 全部正确
  • 16. 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b、c、d为细胞外液,因此三者含量及成分完全相同 B . b、c、d的渗透压90%以上均来自Na+和K+ C . 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远多于渗入d的量 D . 某人淋巴管阻塞会导致b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 17. 科学家研制了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大塑料袋,并用它来抚育早产的羔羊,该塑料袋中有血氧交换系统,并通过营养输入口输送营养物质、通过废液输出口排出代谢废物。早产羔羊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后,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如果将“人造子官”中的电解质溶液换成蒸馏水,则羔羊不会成活 B . 如果“人造子宫”的血氧交换系统发生障碍,则羔羊会立即死亡 C . “人造子宫”中的羔羊要经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将废液排出体外 D . 如果营养输入的葡萄糖含量过高,则羔羊的胰岛素分泌量可能会增加
  • 18.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③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④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纤维

    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④⑤
  • 19. 某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考虑就迅速松手。如图是该反射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a 是手指肌肉,能接受刺激并产生收缩 B . c 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能使人感到烫 C . 如果d 被切断,人不会及时松手,但还是会感到烫 D . 图中箭头表示高温能从a 传到c ,再从c 传到e
  • 20. (2021高二上·广州期中) 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④⑤ D . ⑤⑥
二、<b>综合题</b>
  • 21. 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根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填图中的数字标号)。图中(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高。
    2. (2) 血浆中的葡糖分子被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层磷脂分子。
    3. (3)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实质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范围。现在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 (4) 如果图中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少的物质有
    5. (5) 为了探究血浆pH维持的机制,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为材料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并记录→滴加5 mL0.1 mol/L HCl、摇匀→测pH并记录→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实验开始时三种材料的pH都应测量,其目的是。在每组实验结束时均应冲洗烧杯,再进行下一组实验,其目的是
  • 22. 如图为某家系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情况,已知甲病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因为A,a),其中II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基因为B,b),该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以上两种遗传病基因发生的突变可能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改变。
    2. (2) 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Ⅲ5基因型是
    3. (3) 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若Ⅲ4和Ⅲ5婚配,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若Ⅲ4和Ⅲ5婚配,第一胎生了个甲病孩子,该孩子为甲病纯合子概率为
    4. (4) Ⅲ1的甲病患病基因是由(父母双方/一方提供/父母双方或一方提供)。
    5. (5) 以下哪些遗传病类型属于甲种病的遗传方式______。
      A . 白化病 B . 冠心病 C . 血友病 D . 多指 E . 软骨发育不全 F . 镰状细胞贫血
  • 23. 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m、r的位置如图1所示。一批纯种窄叶白花植株经诱导产生了如图2甲、乙、丙所示的突变。现有一株由纯种宽叶红花诱导得到的突变体,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M无关,且为图2甲、乙、丙所示变异类型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甲、乙、丙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变异类型是图示甲、乙、丙类型中的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1. (1) 图2甲、乙、两所示的变异类型依次是 (请具体表述)。
    2. (2) 实验步骤:

      ①用该突变体与 (填"甲"或“乙”或“丙” )植株杂交。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3. (3) 结果预测:

      Ⅰ.若, 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甲所示变异类型;

      Ⅱ.若,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乙所示变异类型;

      Ⅲ. 若,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丙所示变异类型。

三、<b>非选择题组</b>
  • 24. (I)如图①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②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①中b过程的实质是,其直接作用对象是
    2. (2) 图②中在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 (3) 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某个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
    4. (4) (II)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中A是,B是
    5. (5) 人在剧烈运动时,此时会发生______;
      A . ①瞳孔缩小 B . 胆汁分泌增加 C . ③支气管扩张 D . 肠胃蠕动增强
    6. (6) A和B在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部位不同,都是(传出、传入、混合)纤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