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4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 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异,某科研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实验样地(样地内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大致相当)进行了生态实验研究。下图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指数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实验结果表明(   )
      A . 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B . 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 C . 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D . 三种植被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
    2. (2) 在喀斯特地区,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应考虑种植的树种为(   )
      A . 灌丛 B . 针叶林 C . 混交林 D . 阔叶林
  • 2.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 北京中山公因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铺垫着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下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 
      A . 生物量多于南方 B . 微生物分解缓慢 C . 成土母质养分多 D . 受人类活动影响
    2. (2) 与青壤相比,白壤(   ) 
      A . 腐殖质层较厚 B . 土壤肥力较高 C . 淋溶层较厚 D . 土壤厚度较薄
    3. (3) 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改良红壤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施有机肥②补充熟石灰③平整土地④大量增施化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 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里探测器成功发射,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约2千克月壤从月球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上新台阶。下左图为“嫦娥五号”月面作业实景图。据此完成问题。

     

    1. (1) “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过程中,穿过地球大气各层依次为( )
      A . 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B .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 .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D .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2. (2) 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壤( )
      A . 水分含量高 B . 矿物质含量少 C . 空气比例高 D . 有机质缺乏
  • 4.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 .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肥力高低 B .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 C . 地形条件对土壤发育的没有影响 D .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
    2. (2) 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②没有生物的作用,也可能形成土壤

      ③生物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富集④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3. (3) 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
      A . 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 B .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 C . 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 D . 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
  • 5.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 (2) 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 . 保水保肥 B . 通气透水 C . 调节土温 D . 增加养分
  • 6.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 热量条件的变化 B . 水分条件的变化 C . 地势高低的差异 D . 农业类型的差异
    2. (2) 东北黑土相比南方红壤(   )
      A . 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B . 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 . 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D .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3. (3) 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
      A .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 闽江流域的冲积平原 C . 云贵地区的喀斯特盆地 D . 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
  • 7. (2021高一上·阜新期末) 保水性和通气性都较好的是(   )
    A . 砂土类土壤 B . 黏土类土壤 C . 壤土类土壤 D . 不能确定
二、图文分析题
  • 8. (2020高一上·西城期末) “维持土壤活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2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资料2: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土壤剖面采样调查,研究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下图是两地的景观照片。

    资料3: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

    1. (1) 图1甲、乙、丙土壤剖面中,对应干旱气候的是;从土壤有机质积累条件考虑,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土壤最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 (2) 图2说明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质及简单的无机物。
    3. (3) 试从气候、生物等方面,简单分析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的自然原因。
    4. (4) 在伊犁河谷森林和草场的交错带,考察队还发现了山脉的阴坡和阳坡有“阴阳脸”,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是____(单项选择)。
      A . 阴坡没有冰川融水,只适合草场 B . 阳坡因开垦和放牧,只留下草场 C . 阴坡因光照较弱,适合生长常绿阔叶林 D . 阳坡蒸发强,土壤湿度较小,多为草场
    5. (5) 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____(单项选择)。

      ①土壤肥沃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③人为干扰较小④植被类型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6. (6) 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目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 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B . 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 C . 增加原土壤的肥力 D . 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
  • 9. (2021·广东模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图9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

    1. (1) 比较横坡林带上坡和下坡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并简述原因。
    2. (2) 分析横坡林带内部a处较林带边缘b处土壤含水量高的原因。
    3. (3) 推测顺坡林带内左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右侧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4. (4) 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试分析原因。
  • 10. (2021·湖北月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余脉,山体大部分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134mm,年均温6.5℃,研究发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是指能通过0.45微米微孔滤膜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源于腐殖化的有机质和植被凋落物,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某研究团队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600m至4300m范围内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如图示意色季拉山研究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

    1. (1) 分析该区域内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幅度小的原因。
    2. (2) 地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试从坡向、坡度、海拔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3. (3) 推测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可能带来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