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鄂西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

更新时间:2022-06-10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 B . 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C . 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 . 所有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所列举的种群特征
  • 2. 马世骏院士是蜚声中外的生态学家,他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有效战略来预防蝗灾。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可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密度 B . a点时种群增长最快,应在a点前防治蝗虫 C . 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该地区蝗虫的K值 D . 改造飞蝗栖息地的环境可以防止蝗灾爆发
  • 3. 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 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t2 , 乙种群为t4 B . 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 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 D . 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
  • 4. 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下图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升高后下降 B . 据图推测滨螺种群密度的改变可能会改变潮间带群落的丰富度 C . 据图推测滨螺适度捕食才能提高潮间带中物种的多样性 D . 若在滨螺密度为280只/m2时引入滨螺天敌,藻类物种数会增加
  • 5.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下列有关实验方法及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 将适量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 .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C . 振荡使酵母菌在锥形瓶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取适量培养液至计数板上,然后放盖玻片以减小实验误差 D . 培养初期,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内竞争激烈,出生率略大于死亡率
  • 6. 下列关于群落的理解不合理的是(   )
    A . 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B . 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 C . 森林群落的不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特征相同 D . 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 7. 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实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眉

    螺类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4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

    25

    25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3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陵荒草带,宽度400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A . 四种鸟类觅食生境的策略不同,其中青脚鹬的觅食范围更宽 B . 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 C . 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因它们都捕食螺类 D . 描述某种鸟类的生态位需要考虑它们的觅食生境、食物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 8. 一千年前,由于湖水水位降低,某湖泊暴露出大量的沙丘,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沙丘上出现了各种植物和动物,现今已发展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沙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旧物种消亡、新物种产生的过程 D . 从沙丘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 9.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据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要调査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B . 随海拔高度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C . 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优势种 D . 珠峰海拔6000m~7000m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 10.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碳的不良排放有关。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图中A、B1、B2、B3、C分别为一个种群 B . 人工投放的饲料中的能量不是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 C . ②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D .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 11. 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 . 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 . 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D . 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 12. 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定承诺:绿色办奥。北京冬奥会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碳排放全部中和,打造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 . 奥运会的举办通常会产生近万吨的废弃物,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 奥运会专用餐具回收后加入微生物可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D . 废旧电池应投入相应垃圾回收箱中,否则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逐级积累
  • 13. 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 B . 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C . 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 . 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 14.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危害油松的林业害虫,油松的受害部位能释放某种吸引昆虫甲的化学物质。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蠹并捕食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昆虫甲利用化学信息进行捕食 B . 该实例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C . 该实例中信息源来自油松,昆虫甲是信息受体 D . 理论上天然林中油松的受虫害程度要高于人工林中的油松
  • 15. 2021年,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火遍大江南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富蕴县的可可托海镇。可可托海镇东、西、北部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中草药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北极鲑、哲罗鲑鱼。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享有“英雄矿”、“功勋矿”美誉的可可托海3号矿坑,是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藏地。曾经助推“两弹一星”腾空而起,输送的矿石偿还了38%的苏联外债。如今完成历史使命的可可托海已由矿区转型为景区,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可托海镇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 可可托海镇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大批游客旅游观光,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 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任何生物资源 D . 可可托海功勋矿为国分了外债之忧,足以体现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
  • 16. 我国古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记载了很多的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诗经·国风》中记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的声音作为物理信息通过空气传播 B . 《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典型的捕食关系,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C . 《己亥杂诗》中记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以重新供植物吸收利用,说明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可以反复利用 D . 《归园田居》中记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的竞争关系,需要勤于除草,以便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 17. 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创造了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下列关于桑基鱼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陆地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遵循了循环原理 B . 桑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遵循了协调原理;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遵循了整体原理 C .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与改造前的传统耕作方式相比较,具有减轻水患、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D . 该生态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们不断地输入物质与能量
  • 18. 《书经》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酒曲是以谷物为原料,破碎加水压制而成,富含多种微生物,经水浸泡后投入蒸熟的米即可用于酿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酒曲中富含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可将糖彻底分解成酒精 B . 将米蒸熟后应立即加入酒曲进行发酵,可防止杂菌污染 C . 蒸熟的米冷却后与酒曲混合并密封,为发酵提供无氧环境 D . 向发酵罐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
  • 19. 酱油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参与酱油酿造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有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在众多微生物及其酶系的作用下,分解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最终形成具有特殊色泽和良好风味的酱油。某企业制作酱油的流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米曲霉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小麦中的淀粉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 B . 米曲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C . 参与酱油酿造过程的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D . 抑制杂菌污染和繁殖是保证酱油质量的重要因素,发酵池发酵阶段加入食盐可以抑制杂菌生长
  • 20. 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可以利用微生物来进行发酵 B . 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C . 在发酵工程的发酵环节中,发酵条件变化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D . 通过发酵工程获得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制成微生物饲料
二、综合题
  • 21. 下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自动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 (2) 图1中NH4+等无机盐离子和藻类变化曲线表明,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调节,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 (3)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大量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4. (4) 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地点采集了水样经分析后,其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样品1、样品2、样品3三种水样的取样地点分别为

    5. (5) 该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微污染,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途径消除污染,这体现该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 22. 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使武汉东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虽经过了多年的不懈治理,目前仍为富营养型湖泊。图1为东湖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植食性鱼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回答:

    1. (1) 图1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填序号)。东湖在观光、养殖、农灌以及调节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2) 图2中C表示。若水草所处营养级与该种植食性鱼所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大,则水草所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J/(cm2·a)。
    3. (3) 研究人员欲对武汉东湖中某种单细胞浮游生物进行计数,可以采用的方法。
    4. (4) 已知东湖存在以下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枝角类浮游动物→鳙鱼,鳙鱼是人为放养的经济鱼。其中枝角类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流向分解者。调查结果表明,东湖中枝角类浮游动物数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趋势。请提出一条恢复枝角类浮游动物的措施:
  • 23. 2021年11月,话题“武汉市民看到这种黄花请上报”登上微博热搜,这种黄花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这是一种“美貌与邪恶并存”的植物,它的生态入侵会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在营养极度贫瘠的环境中,根部微生物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成功入侵有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定植在加拿大一枝黄花根内的一种微生物,AMF会优先利用土壤中的NH4+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交换有机物,改善植物对氮的吸收水平,这说明与AMF形成的关系是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
    2. (2) 为了解极度贫瘠(用低浓度铵态氨处理模拟,单位:mmol·L-1)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生物控制实验,部分结果如下图(对照组处理10mmol·L-1铵态氮):

      实验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氨缺乏环境下能成功入侵的机制是促进(填“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的生长来扩大其吸收氮的面积,从而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

    3. (3) 为确定AMF在极度贫瘠的环境下是否也能帮助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科研人员在氮浓度为0.025mmol·L-1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测得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速率(以生物量表示)如下表。研究结果表明,在极度缺氮环境下,AMF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之间存在关系,而固氮菌的存在可为加拿大一枝黄花提供而缓和该关系,最终使得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成功。

      组别

      生物量/g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对照组

      0.08

      0.071

      AMF

      0.06

      0.071

      AMF+固氮菌

      0.10

      0.072

    4. (4)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第一年可能只有零星几棵,但第二年开始会爆发,会使当地物种丰富度下降,物种丰富度是指
    5. (5) 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成功后,人们可发现当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这种现象(能或不能)称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由是
    6. (6) 为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拔除并焚烧的方法,拔除的适宜时机应在(填“开花前”或“开花后”)。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可利用芦苇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这种防治方式的优势是
  • 24. 某研究团队尝试从被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肉、菜根菜叶、果皮等)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选育高效分解厨余垃圾的菌种,其流程简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从生物的适应性和厨余垃圾待降解的成分分析,通过②过程获得目的菌株A的特点可能有
    2. (2) 设置甲培养基的目的是富集培养,以确保能获得目的菌,从培养基的组分分析甲、乙培养基的不同在于乙中含有
    3. (3) 与静置培养相比,甲瓶通过振荡培养获得的细菌数更多,原因是
    4. (4) 图中①表示的接种方法是。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可根据菌落的(至少答出2点)等特征来初步区分乙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5. (5) 若利用目的菌株A处理厨余垃圾,请列举影响其高效分解的外界因素(至少答两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