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表中所图示的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概念图

    1

    照射到地球上的总太阳能

    神经元

    免疫活性物质

    生态系统

    2

    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的能量

    突触小泡

    抗体

    种群

    3

    地球上全部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细胞体

    淋巴因子

    物种

    选项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 2.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 . 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C .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D .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
  • 3. 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考虑其他种群的影响,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 .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 . 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 4.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生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B .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 C .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D .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
  • 5. 下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的高低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群b种内斗争最激烈 B . 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b系统的稳定性最强 C . 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 D .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坏境中最不易被淘达的是b
  • 6.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可能相等 B .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C . 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 .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 7. (2018·江苏) 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 8. 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 . 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 .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 . 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 9.

    如图A、B分别代表的是在海平面到3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不同的自然区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 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只表现出垂直结构 B . 在高山A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C . 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 在森林B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 10.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该食物网中,甲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辛 B . 若图中戊能提供10000kJ能量,则庚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400kJ C .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4种 D . 在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 11. 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 . 乙图中A的能量传到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 . 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D .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 12. 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E表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⑨表示能量,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情况,不考虑营养级中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代表生产者,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② B . D代表分解者分解作用,图中的次级消费者是C C . ③与⑧的差值可表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 若用此图表示碳循环过程,则应去掉太阳能,补充D→A箭头
  • 13.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 . 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 .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定大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 14. 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单位为103kJ/(m2a)】。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地震中种群密度大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大 B . 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7.9% C . 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 D .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 15.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3: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 . 1.875倍 B . 1.375倍 C . 1.692倍 D . 0.575倍
  • 16.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碳的不良排放有关。下图为生态系统“碳”的循环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图中A,B1 , B2 , B3 , C分别为一个种群,如果B2中某种生物被过度捕杀,C的数量也可以维持相对稳定 B . 为了提高B3的产量,人们往往需要投入一些饲料,饲料中的能量不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 C . ②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减少雾霾天气,应该提倡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 D . 若B3中某生物能依据B2中某生物的气味、声音等进行捕猎,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 17. 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士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
    A . B . C . D .
  • 18.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 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 C . 黄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 . 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机械防治
  • 19. 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抵抗力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示意图

    A . 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 . 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C . 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作用的结果 D . S3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 20. 20世纪80年代初,洪湖由于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5年通过实行禁止污水入湖,渔民上岸、退田还湖,清除外来物种“水花生、水葫芦”,恢复原有土著沉水植物黄丝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被,投放螺、蚌等综合治理措施,洪湖重新获得了“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的美誉。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外来物种和本地的水生植被与螺、蚌等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 . 应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为本地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C . 综合治理措施有利于加速洪湖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D . 藻类能吸收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获取营养而大量生长
  • 21. 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 . 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 . 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 . 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 22.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 . 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 . 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D . 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 23. (2016高二上·钦州港期末)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A . B . C . D .
  • 24. 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K值-种群数是表示K值减去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 图示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 B .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 . 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 . 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 25. (2020高三上·景德镇月考) 下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 .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 .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 . 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 26.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 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 . 在AB段,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好氧细菌的大量繁殖 C . 在BC段,藻类由于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使其数量上升 D . 水中溶氧量逐渐恢复的原因是藻类释放氧气,同时好氧细菌消耗氧气量下降
  • 2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 . 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一倍 C . 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 D . 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 28. 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

    A . 甲、乙、丙 B . 乙、丙、甲 C . 乙、甲、丙 D . 甲、丙、乙
  • 29. 若某湖泊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B . 三种生物中甲更适于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 C . 乙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 D . 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 3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是种内所有遗传变异信息的综合,蕴藏在各种生物的基因里;物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复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是评价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B . 建立种子库、基因资源库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易地保护 C . 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是在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 . 不同的个体的蛋白质不同、性状不同,这是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二、综合题
  • 31.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是国内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近年来,该湿地引种先锋树种无瓣海桑,在恢复红树林湿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早期调查已发现,秋茄林郁闭度(树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高于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林的郁闭度。科研人员对该湿地中的天然秋茄红树林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相关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

    两种红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红树林是优良的碳库(碳的储存库)。下列事实中支持该结论的有_____。
      A . 红树植物较其他植物生长迅速 B . 红树植物多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 C . 底栖动物储藏食物的习性有利于红树林凋落物中有机物的埋藏 D . 高盐环境能抑制红树林中微生物活性,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
    2. (2) 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3. (3) 调查红树林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如螺类、蟹类)的丰富度应选用的调查方法是,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4. (4) 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价值属于价值。
    5. (5) 研究发现对无瓣海桑人工林的水上部分进行修枝,可明显增加养殖动物的存活率和个体的平均重量,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32. “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图1是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内部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1) 牡蛎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填成分)。牡蛎虽可滤食水体中的小型浮游植物,但大规模养殖还需定期投喂饵料,请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 (2) 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会导致的食物来源减少,产量下降。“多营养层次”提升了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大了对生态系统中空间、阳光、食物等资源的利用。
    3. (3) 海水中的活性磷含量与富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研究者测定了四个区域海水的无机氮与活性磷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图中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区的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最高,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答出2方面)。

  • 33. 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下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请回答:

    1. (1) 图示中的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其中的“物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
    2. (2) 若该食物网中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白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g。
    3. (3)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 34. 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 (1) 甲组研究人员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来影响种群密度。
    2. (2) 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
    3. (3) 乙组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