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模拟实验; ②观察化石; ③进行比较; ④科学推测
①青蛙 ②蝗虫 ③猕猴 ④蛇 ⑤海葵
物种 | 黑猩猩 | 马 | 果蝇 | 向日葵 |
差异氨基酸数目 | 0 | 12 | 27 | 38 |
(注: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
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甲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杀早剂1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弱的甲虫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重新适应环境。
组别 |
第一组实验 |
第二组实验 |
||
蝗虫 |
散居型蝗虫 |
? |
群居型蝗虫 |
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
蝗虫数量 |
50只 |
50只 |
50只 |
50只 |
饥饿处理的大山雀 |
10只 |
10只 |
①本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填物质名称)的有无。
②第一组实验中“?”处选取的是(填字母)蝗虫。
a.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 b.去除苯乙腈的散居型
c.涂抹苯乙腈的群居型 d.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
③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