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2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专题 免疫调节

更新时间:2021-12-06 浏览次数:102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三上·湖州月考) 辅助性T淋巴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一种特殊蛋白质CCR5(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为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其易被HIV侵染 B . 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C . 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增高是因为HIV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RNA自我复制 D . 理论上可采用敲除HIV感染者T细胞CCR5基因的方法进行基因治疗
  • 2.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体B细胞介导的免疫只针对流感病毒表面蛋白HA和NA起作用: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针对流感病毒的抗原X起作用。HA和NA极易变异,而抗原X不易变异。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注射以H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吞噬细胞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 . 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与该病毒结合的浆细胞 C . 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记忆细胞可帮助人体长期预防流感 D . 注射以x制备的疫苗后,有望对流感病毒变异株起到预防作用
  • 3. (2021·福建) IFN-I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新冠患者的病情与IFN-I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

    研究②: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该种抗体,血清中检测到IFN-I。

    研究③: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I治疗 B . 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同时还患有自身免疫病 C . 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 D . 结果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
  • 4. (2021高三上·杭州期中) 下列有关新冠肺炎病毒与艾滋病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B . 两者都需在细胞内才能繁殖 C . 戴口罩是预防两种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 D . 两种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体内都有相应的病毒
  • 5. (2021高三上·洛阳期中)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关注健康人人有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 .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肺泡细胞后,会在肺泡细胞膜上残留抗原物质 C . 与注射抗体相比,接种新冠疫苗可获得更时间的免疫力 D . 接种疫苗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 6. (2021高三上·洛阳期中)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 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组织液 B . 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特异性免疫功能被破坏 C . 吞噬细胞和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 . 二次接种VarV可提高机体对VZV的防卫功能
  • 7.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如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

    A . 吞噬细胞 B . 浆细胞 C . T淋巴细胞 D . 记忆B细胞
  • 8.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下列都属于细胞因子的是(  )
    A . 干扰素、抗体 B . 组织胺、肿瘤坏死因子 C . 组织胺、溶菌酶 D .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 9.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和识别清除体内癌细胞分别属于免疫系统的(  )
    A .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B . 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C . 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D . 免疫自稳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 10.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 人体产生流感抗体 B . 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C . 消化道黏膜阻挡细菌 D . 唾液中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 11. (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 新冠肺炎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重症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重症患者体内血浆和组织液的氧浓度较高 B . 治疗重症患者需要维持患者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C . 患者呼吸困难是由于病毒损坏了脑干的呼吸中枢 D . 新冠肺炎患者体内有相应抗体,终身不再患此病
  • 12. (2021高三上·湖州月考) 下图为研究不同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B系小鼠1在初次排斥前,因非特异性反应引起移植处炎症反应 B . B系小鼠2排斥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的“某淋巴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C . 若先摘除B系小鼠1的胸腺,则其发生初次排斥的时间提前 D . 若给B系小鼠2移植的是C系小鼠的皮肤,则其体内的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
二、解答题
  • 13. 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传染病的问题:

    许多病毒会引起人体致病,下图示一种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繁殖的过程.

    ①病原菌感染人体的结局取决于的相互作用.

    ②图中A表示,B表示.病毒侵入人体后,将进入细胞寄生.该病毒以方式进入人体的细胞.

    ③分析图二,①表示的是过程,通过④过程形成的是RNA,⑥过程表示

    ④预防微生物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目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在疾病流行前

  • 14. 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图1为HIV病毒侵染人体细胞及其增殖过程示意图,图2为是HIV的分子组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HIV病毒主要通过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该物质可与(填试剂)反应呈紫色.
    2. (2) HIV病毒在结构上与大肠杆菌最显著的差异是,大肠杆菌与T淋巴细胞在结构上最显著的差异是
    3. (3) 图2中小分子a的结构简式是,HIV进入细胞后,就能以为原料合成DNA,并整合到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
    4. (4)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①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②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你所学的相关知识,找出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依据是

    5. (5) 研究者用CD4受体修饰过的人的成熟红细胞作为“细胞陷阱”,引诱HIV病毒识别并侵染,能防止病毒增殖,原因是,HIV病毒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
三、实验探究题
  • 15. (2021高二下·嘉兴期末) 异体器官移植的主要技术难题是免疫排斥反应。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皮肤时,大多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研究发现,免疫耐受通常与在胚胎时期或新出生时期有异体细胞进入体内有关。为了验证上述发现,提出了如下实验思路:

    实验分组:

    组1:体内未注入B系大鼠脾细胞的A系大鼠+B系大鼠皮肤

    组2:新出生时体内注入B系大鼠脾细胞的A系大鼠+B系大鼠皮肤

    组3:成年后体内注入B系大鼠脾细胞的A系大鼠+B系大鼠皮肤

    对上述各组大鼠进行皮肤移植,定期统计手术后的皮肤存活率。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预测能证实上述发现的实验结果(以柱形图表示移植1周和2周时的结果)。
    2. (2) 为了研究A系大鼠针对B系大鼠皮肤的免疫耐受是否对C系大鼠皮肤同样有效,需增加二组实验,二组的具体处理分别是
    3. (3) 生物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会产生免疫应答,与胚胎时期建立的对自身组织的免疫耐受有关,其机理是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细胞会凋亡,如A型血的人体内不存在抗A 凝集素是因为
    4. (4) 异体器官移植,供体器官作为会诱导受体产生细胞,从而裂解移植器官的细胞,导致移植的器官死亡。为了提高异体器官移植成功率,医学上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受体建立免疫耐受;对供体的胚胎干细胞进行,使供体相应抗原的基因不表达。
四、综合题
  • 16.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带领的团队再次出征武汉。对于疫苗进展她回应:“在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P3实验室已分离到8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COVID-19),其中有几株非常适合做疫苗”。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冠状病毒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冠状病毒,可用于预防接种。类冠状病毒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注射的目的是使人体内产生较多的
    2. (2) 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
    3. (3) 该类病毒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需要借助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其凝集并抑制其繁殖,对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机体则需要通过细胞的作用促其裂解并释放病毒。
    4. (4) 该病毒发病时人体会发烧,发烧也是一种机体增强免疫力的反应,当体温高于38.5℃时,应适当服用退烧药。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
    5. (5)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疫苗的接种率将会连年提升。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的原因是;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新冠肺炎的原因是
    6. (6)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的原因主要是              。已知肺炎病人伴有呼吸急促及发热等症状,试分析患者嗜睡和食欲下降的原因。
  • 17. (2021高二下·梅州期末)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 (1)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
    2. (2) 下列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填选项代号)。

      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浆细胞E.记忆细胞

    3. (3) DC细胞能通过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 (4) 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物质)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为
    5. (5) 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免疫。
  • 18. (2021高二下·南昌期末) 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下图中,图 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 是图1 的局部放大图,1﹣5 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 3 是胰岛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反射,效应器是
    2. (2)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 2 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融合,以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变化。
    3. (3) 胰液的分泌除了神经调节之外,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
    4. (4) 图 3 中胰岛 A 细胞和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则在饭后5 小时,(激素)浓度增加,该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5. (5) 随着人们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形成,多种“文明病”相继产生,糖尿病就是典型代表.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推测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某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体内产生了攻击胰岛B细胞的抗体,从而使胰岛B细胞受损,这在免疫学上属于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