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期中联合考试...

更新时间:2021-12-16 浏览次数:8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下图表明汉朝时人们认为夏桀时期存在(    )

    ①等级分化现象    ②协作劳动现象

    ③人剥削人现象    ④劳动工具落后现象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1高三上·济宁开学考) 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社会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这表现在(   )

    ①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没有发生改变    ②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没有发生改变

    ③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没有发生改变

    ④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这种状况没有改变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2020高一上·抚松期中) “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属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他略微放松一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工人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③资本家支付高工资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

    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将最终改变受剥削的地位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完善,无不佐证着人类社会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下列属于这个真理的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②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③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2021高三上·日照开学考) 2021年春,电视剧《觉醒年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电视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①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

    ③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

    ④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 .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开展了密切的国共合作 B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系列斗争 C .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D . 毛泽东提出实行全面持久的抗战路线
  • 7.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
    A . 领导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 B .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的南昌起义 C .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受挫折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攻 D .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革命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8. 波兰《人民论坛报》社论: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据此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意义是( )
    A . 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 . 从此揭开了中国伟大复兴历史新篇章 C .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9. 某校高一(1)班的几位同学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提出以下的观点,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当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③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构想的具体举措

    ④社会主义改造是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开辟正确道路的必然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①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劳动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简要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至14日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 10月11日至l4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②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③改革的重点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

    ④中国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一些改革之所以能破土而出,是人民群众鼓足勇气推动的,一些开放之所以能巍然成型,是人民群众率先敲开大门的,有了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奋力创造,改革开放才能走得稳健扎实,才能不断实现突破与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功业。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

    ②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民群众提出的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④人民群众规定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书写了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这充分说明( )

    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③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人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④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20高一上·安徽期中) 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   )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

    ①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物质力量 

    ②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④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2021年3月18日,中方代表杨洁篪在中美高层对话上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同样是辛丑年谈判,谈判桌上却大不相同。自信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留给世界极为突出的印象,这种自信来自于( )


    ①中国已迈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

    ②中国已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1956年党的八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都准确分析和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下列对我国各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主要矛盾的变化共同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 B . 说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C . 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D . 主要矛盾的变化都是基于国情,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 18. 2021年10月17日是第八个国家扶贫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中国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由此可见(    )
    A . 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零和博弈 B .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C . 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 D . 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 19. “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 B .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C .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D .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20. 下列对中国梦的正确理解是 (    )

    ①中国梦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中国梦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中国梦包括了回归梦、强军梦、飞天梦、航母梦、强国梦等

    ④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1. (2020高一上·天津期中)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新学年开学时曾寄语:“学会‘担当’,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这说明

    ①青年人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②我们要坚持个人前途居首位,同时兼顾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③使命是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的责任感

    ④每个人的个人理想和历史使命总是一致的,实现了个人理想,也就担当了使命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22. (2021高一下·丰台期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为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8个明确”从实践层面明确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8个明确”从理论层面明确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4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14个坚持”从理论层面明确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3. “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这说明“十四个坚持”( )

    ①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③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

    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4. (2021高一下·淮北月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

    ①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具有现实性,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具体方案

    ③创造并利用社会发展规律,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终结

    ④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先导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关于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因其思想的深邃性、宣言式体裁和通俗特质得以广泛传播,是全球“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成功实践。

    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当时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土地平均使用,按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分配给劳动者。

    1. (1) 有人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成功实践。”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 (2) 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 26. (2021高三上·济宁开学考) 抚往昔,贫弱梦难圆;看今朝,自强梦实现。

    ◆百年前“建国方略”之“上下求索”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

    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孙中山先生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建国后“宏大构想”之“吹沙见金”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体、政体以及各方面立起了国家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这个蓝图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新时代,“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嫦娥落月、蟾宫挖宝……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今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1. (1) 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为什么没能实现。
    2. (2)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的设想今天为什么能够实现。
  • 27. 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沐浴着建党百年的荣光,雪域儿女沉浸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喜悦氛围里,昂首阔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

    奋进七十载:雪域高原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雪山依旧巍峨,高原换了人间。旧西藏,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生活苦不堪言,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达95%,人均寿命只有35.5岁。如今,西藏15年免费教育固率达到95.03%,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1岁。不仅如此,西藏经济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艰苦的高原能取得如此发展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这也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恩情记心间: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牵动着中央的心。1951年至1978年,中央调派3万多名干部到西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1994年,党中央作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截至2020年,已选派近万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习近平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从雅江河畔,到藏北高原,处处能感受到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启航新时代: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乘势而上、开创未来。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四个自信”的知识,谈谈雪域高原奋进七十载,沧桑巨变的原因。

  • 28. 自2014年至今,习近平主席每年都发表新年贺词。每一年的贺词暖心、提气,金句不断,通过央视大小屏全媒体同步播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下面是某同学选取的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部分内容:

    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我们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

    2020年,我们隆重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合材料,运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有关知识,分析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为何这么暖心和提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