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95 类型:期末考试
一、<b>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b>
  • 1. 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②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④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②③
  • 2. 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分别控制三对性状。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 基因型有8种 B . 表现型有6种 C . 杂合子有4种 D . 纯合子有4种
  • 3. 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是显性,受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现以某一杂合子红花植株为亲本,自花传粉产生F1 , 让F1中红花植株分别进行自由交配和自交,则后代中红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分别为(  )
    A . 5:1和5:3 B . 5:1和8:1 C . 8:1和5:1 D . 5:3和8:1
  • 4.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15∶1和9∶6∶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
    A . 3∶1、4∶1和1∶3 B . 1∶3、3∶1和1∶2∶1 C . 1∶2∶1、4∶1和3∶1 D . 3∶1、3∶1和1∶4
  • 5. (2016高二下·衡阳期末) 下列是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各项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 . 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 . 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 . 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 . 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 6. 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 . 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则杂交后代中紫花占3/8 C . 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不一定是3∶1 D . 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
  • 7. 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③ B . 细胞②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C . 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量为4条,含有2个染色体组     D . 细胞④中存在2对同源染色体
  • 8. 下图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在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细胞均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B . 甲、乙两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 甲细胞变异来自基因突变,乙细胞将出现染色体变异 D . 甲、乙两细胞通过基因重组产生4种不同基因型的精细胞
  • 9. 如图是某家系关于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控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 . 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 Ⅲ-15和Ⅲ-16生育一个同时患甲、乙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0 C . 丙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D . Ⅲ-13的两种致病基因均来自I-1
  • 10. 如图是果蝇细胞减数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Ⅰ表示的细胞中染色单体是8个   B . a、b、c、d染色体的组成各不相同 C . 图Ⅱ表示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 . 图Ⅲ可能是4个精细胞,也可能是1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 11. 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B段和EF段染色体数目相等,均包含N对同源染色体 B .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AB段,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EF段 C . AB段和EF段细胞内的DNA分子数不同 D . CD段细胞内有N个核DNA分子,EF段细胞内有2N个核DNA分子
  • 12. (2016高三上·昌平期中) 如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可能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 13. 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的结果如图。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的位置,则G0、G1、G2三代DNA离心后的试管依次为(  )

    A . acd B . abd C . abc D . bcd
  • 14.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③④⑤
  • 15. 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取出大肠杆菌并用噬菌体侵染,当大肠杆菌解体后,32P的去向是(  )                                           
    A . 随大肠杆菌的解体而消失 B . 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和DNA分子中 C . 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D . 仅发现于噬菌体的蛋白质中
  • 16. 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能转运氨基酸    ③能与核糖体结合   ④能转录产生RNA   ⑤每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   ⑥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 17.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R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促成这一

    转化的活性物质是S型细菌的(  )

    A . DNA B . RNA C . 蛋白质 D . 多糖
  • 18. 如图中的R环结构,是基因转录所形成的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据图分析,R环中(  )   

    A . 嘌呤碱基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一定相等 B . 杂合链共含有A,T,C,G,U五种含氮碱基 C . 未配对的DNA单链可以转录形成mRNA D . 每条链内相邻核苷酸间都以氢键进行连接
  • 19. 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转录过程需要4种碱基作为原料并消耗ATP B . 人体内一个基因的两条链可转录生成两种mRNA C . 真核细胞翻译过程中所需氨基酸种类数与所需tRNA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D . 翻译过程中一个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 20. (2016高三上·集宁期中) 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 . 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 . 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 . 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 21. 如图分别为DNA、tRNA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图示DNA分子中的⑤为氢键 B . DNA分子复制时破坏的化学键为⑤ C . 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 D . c 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 22. (2017·新课标Ⅲ)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 23. 图1中Ⅲ、Ⅱ、I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图2为I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Ⅲ、Ⅱ、I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 B . 图2中甲为RNA聚合酶,丙中所含的五碳糖是核糖 C . 若丙中A+U占36%,则丙所对应的乙片段中G占32% D . 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不一定都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
  • 24. 根据表中基因l和基因2的表达产物,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基因

    转录产物

    翻译产物

    基因1

    RNA1

    血红蛋白

    基因2

    RNA2

    呼吸酶

    A . 人体体细胞中,RNAl和RNA2不可能同时存在 B . 人体体细胞中,RNAl和RNA2一定同时存在 C . 基因1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 . 基因1和基因2表达过程所需的能量只能由线粒体提供
  • 25. 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时需要与DNA分子结合 B . 同卵双生的个体差异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 C . 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变 D . 若某蛋白质参与转录,则该蛋白质可能是RNA聚合酶
  • 26. 蜜蜂中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蜜蜂褐色眼对黄绿色眼为完全显性。杂合子的蜂王与正常褐色眼的雄蜂交配,其子代不同性别的眼色表现为(  )
    A . 雌蜂均为黄绿色眼 B . 雌蜂中褐色眼黄绿色眼=1:1 C . 雄蜂均为褐色眼 D . 雄蜂中褐色眼:黄绿色眼=1:1
  • 27. 如图为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编码翅结构的基因的碱基比例图。两者体现的区别如下:基因1来源于具正常翅的雌性个体的细胞,基因2来源于另一具异常翅的雌性个体的细胞。据此可知,翅异常最可能是由于 (  )    

     

    A . 碱基对的增添 B . 碱基对的替换 C . 基因突变 D . 染色体结构变异
  • 28. (2018·桂林模拟)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就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 B . 人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机理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C .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D .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无子西瓜
  • 29.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 . 生物界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与基因重组有关 D . 杂交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 30.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 . 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血糖调节失衡,不属于遗传病 C . 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D .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发病率实验中最好选择发病率较低的单基因遗传病
  • 31.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 . 低温诱导阶段,需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置在冰箱中零下处理36 h C . 该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利于解离液的进入 D . 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 32.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不正常的基因 B . 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促进细胞的凋亡 C .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信息有所不同 D . 原癌基因过量表达或抑癌基因突变都可以引起细胞癌变
  • 33. 下图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 . B . C . D .
  • 34. 下列配子产生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 . 基因组成为 的个体产生了Ab和ab的配子 B . 基因组成为 的个体产生了AB、ab、Ab和aB的配子 C . 基因组成为 的个体产生了ab、aB、Ab和AB的配子 D . 基因组成为 的个体产生了ABC、ABc、abC和abc的配子
  • 35.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基因D因碱基对A/T替换为G/C而突变成基因d,则下列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
    A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 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C . 该生物体的性状 D . 基因中嘌呤碱基对所占的比例
  • 36. 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各项,其中错误的是(  )  
    A . 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 B . 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 C . 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 D . 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
  • 37. 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 . 胚胎学 B . 化石 C . 细胞研究 D . 比较解剖学
  • 38. 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 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 B . 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C . 甲、丙两个海岛的环境相同决定了羽毛颜色朝着相同的方向进化 D . 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了B1基因
  • 39.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某一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 , 则F1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 . 30%,21% B . 30%,42% C . 70%,21% D . 70%,42%
  • 40. (2016·新课标Ⅰ卷)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 41. 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6%

    25%

    39%

    A .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B . 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 . 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D . 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42. (2018高三上·庄河开学考)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 .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 .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 .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 .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43. 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连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如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相关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 . 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承受能力时,可能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 . 当基因库中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 . 蜥蜴中所有的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 44. 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 . 捕食者的出现不会影响被捕食者的进化和发展 C . 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个体数量相对较少的物种 D . 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45. 如图中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的骨骼虽然外形上差别很大,但它们骨骼的排列是相似的,这说明(  )

    A .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B . 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C . 它们属于同一类动物 D . 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二、<b>非选择题(45分)</b>
  • 46.

    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 (1) 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

    2. (2) 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 (3) 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     ,则该推测成立。

    4. (4) 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   。由于三倍体鳟鱼            ,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 47. 如图为某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关系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的细胞是        
      A . 体细胞 B . 初级卵母细胞 C . 初级精母细胞 D . 次级精母细胞
    2. (2) 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全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3. (3) 图Ⅱ中有个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4. (4) 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关系可用图Ⅲ中的表示。
  • 48. 如图表示细胞中IncRNA的产生及发挥调控功能的几种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细胞核内各种RNA的合成都以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
    2. (2) 转录产生的RNA中,提供信息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的是,此过程中还需要的RNA有
    3. (3) 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图示①)中的DNA结合,有的能穿过(图示②)进入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
  • 49. TAFl是编码重要转录调控因子的基因,研究发了现其不同的变异类型会发生以智力障碍和发育畸形为特征的不同临床症状。在图l所示的M家庭中,致病基因是由突变导致的(II-1不携带致病基因);图2表示N家庭中与TAFl基因有关的致病机理。(相关基因用T、t表示)

    1. (1) 据图l判断,M家庭所患的遗传病类型是
    2. (2) M家庭中II-1的基因型是,II-1与II-2再生出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3. (3) 据图2判断,N家庭中与TAFl基因有关的变异类型属于
    4. (4) 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联会异常,N家庭患者减数分裂时变异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的模式应是         
      A . B . C . D .
    5. (5) 据题干信息判断,如果一对夫妇想生育孩子,为了降低生出TAFl相关疾病患儿的概率,他们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多选)。
      A . 遗传咨询 B . B超检查 C . 基因检测 D . 染色体分析
  • 50. 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l2~16 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

    步骤二: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记为N2-N5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1)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耐药性逐年提高是的结果。
    2. (2) 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从N1到N5
    3. (3) 人类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解释“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