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2】2019-2021高考政治真题汇编:专题15...

更新时间:2021-07-26 浏览次数:1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全国甲) 坚持精准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经验。我国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组合拳:精细化管理扶贫对象、精确化配置扶贫资源、精准化扶持扶贫对象,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这套组合拳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

    ③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实现整体最优      

    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1·湖南) 漫画《谈判的最好结果——让双方都感到自己是赢家》(作者郑辛遥)启示我们(    )

    ①谈判双方的利益关系是矛盾关系

    ②谈判双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谈判结果

    ④谈判双方对结果的感觉与实在是一致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2021·全国乙卷) 漫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

    讽刺了一些人想问题、做事情(   )

    ①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③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不懂得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2021·全国乙卷)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习近平在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上论述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②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中发展进步的

    ③困难越多、挫折越大,越有利于新事物的成长

    ④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限是由矛盾的同性确定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2021·河北) 美学家朱光港说过,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段话体现了(   )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6. (2021·河北)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楚军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kūn)前往赵国搬救兵,解了被围之困。齐威王大喜之下请淳于髡喝酒。淳于髡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接受了劝诫,决意改掉彻夜饮酒的习惯。下列选项与淳于髡的话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①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②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③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④万物有度,过犹不及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7. (2021·浙江)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点多而广、涉农资金分散等问题,必须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在不忽视基本面的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一工作思路( )

    ①运用了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避免了发展过程中曲折性和反复性    ④实现了自然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融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21·浙江) 目前,浙江省正有序推进“整体智治”,即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党政机关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流程,整体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这一举措是( )

    ①系统观念在党政机关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

    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步骤

    ③对以往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的辩证否定

    ④对系统优化方法的合理超越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9. (2020·新课标Ⅰ) 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厂房变成博物馆,仓库改成音乐厅,厂区转为影视基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表明(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

    ③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

    ④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2020·新高考I) 习近平强调,城市发展和治理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拓展过程中,只有实现人口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鱼与熊掌”兼得,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 联系的客观性和无条件性要求人们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 B . “鱼与熊掌”兼得是基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C . 建设宜居城市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搭建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D . 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 11. (2020·新高考I) 假如青春有颜色,它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青春的理想,铺就奋斗的底色。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许许多多担当有为的青年,他们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时代荣光,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2020·天津) 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进步,使航天成果广泛应用。由此可见(    )
    A . 航天技术是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 B . 制定正确 战略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 . 开启空间站时代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质的飞跃 D . 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 13. (2020·江苏) 灯泡的发明曾被认为是骗局、外科消毒法曾被人们拒绝、疫苗刚出现时曾受到抵制……今天,它们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还在不断更新。材料说明(    )
    A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B .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 .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14. (2019·浙江选考) 为了生存需要,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人修筑缠绕大山的沟渠,在沟渠下开发梯田。他们将沟渠中的水引入田中,让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并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梯田因此千年不衰。哈尼族人的梯田建设(    )

    ①体现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

    ②表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③说明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说明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5. (2019·全国Ⅰ卷) 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鼓,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2019·全国Ⅰ卷) 漫画(下图)主要讽刺了(    )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

    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现象

    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现象

    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2019·全国Ⅰ卷) 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8. (2019·天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您知识如此渊博,怎么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芝诺顺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大圆是我的知识,这两个圆的外面就是无知的部分,所以我接触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广。芝诺的说法蕴含的哲理是(    )
    A . 无知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 B . 无知是相对的,有知是绝对的 C . 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D . 无知和有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19. (2019·全国Ⅲ卷) 毛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 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B . 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C .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 . 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 20. (2019·全国Ⅱ卷) 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1. (2019·江苏) “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有统计显示,在人类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通过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材料表明(    )
    A .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 把握联系多样性对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C .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新的联系 D . 必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综合认识事物
二、材料分析题
  • 22. (2021·河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雪山环抱、风清月朗、满缀黄花,承载着人们对远离现代文明洪流冲刷的世外桃源的深深期盼。然而,川流不息地涌向香格里拉的人潮车流,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

    材料二: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一度严重沙化的科尔沁草原重披绿装;曾经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筑起了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的知识,阐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23. (2020·新高考I)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70多年来,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与新事物一起成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事物同行、和新事物一起成长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产业扶贫中的“公司+合作社”,到城市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再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事物层出不穷,一桩桩一件件,体现出发展不止、变革常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刻印下国家与新事物一起成长的深深足迹。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某同学应邀参加一场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拟以“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为题,撰写一份发言稿提纲。

    1. (1)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阐明我们应该如何与新事物起成长。
    2.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该同学续写完发言稿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形成总论点和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②论据充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 24. (2019·浙江选考) 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角度,指出抢救整理《格萨尔》的意义。
    2. (2) 《格萨尔》的抢救工作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