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

更新时间:2021-08-20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16年,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现在还具备联合组网观测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的能力,可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
      A . 太阳系 B . 银河系 C . 河外星系 D . 总星系
    2. (2) 对“中国天眼”搜索宇宙干扰度最大的是(   )
      A . 天气变化 B . 太阳辐射 C . 流星现象 D . 太阳活动
    3. (3) 科学家们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主要的依据是(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③有液态水④有固体表面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    2018太阳耀斑爆发频繁,真正的看太阳的“脸色”过日子,如果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那么太阳就可以相当于是我们的“父亲”,没有太阳,地球上有没有生物的出现还是未知的事情。相对于地球地震对于我们带来的直接危害,太阳耀斑的危害更容易让人类恐慌!结合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太阳黑子和耀斑(   )
      A . 分别出现在①层和③层 B . 分别出现在①层和②层 C . 分别出现在②层和①层 D . 分别出现在②层和③层
    2. (2) 此次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或航天器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 . 使天宫一号上的指令系统产生错误 B . 许多地区的有线电通信中断 C . 上海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D . 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3. (3)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 . 太阳辐射能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增多 C .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太常用的能源 D .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 3. (2019高一上·磐安竞赛) 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图中瀑布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 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 4.    下图是“三叶虫化石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 . 前寒武纪 B . 古生代 C . 中生代 D . 新生代
    2. (2) 三叶虫生存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 山地 B . 河流 C . 海洋 D . 森林
    3. (3) 图中化石存留的是三叶虫的(   )
      A . 骨骼 B . 遗迹 C . 遗物 D . 遗体
  • 5.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读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小题。鱼类(图甲)是一种较低等而种类繁多的水生脊椎动物,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两栖动物(图乙)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用鳃呼吸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为成体时,获得了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

    1. (1) 晚古生代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为两栖类,主要原因是(   )
      A . 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以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 B . 陆地的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以适应干燥气候 C .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以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 D . 海洋面积缩小,以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
    2. (2) 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与此相关的地球环境特征是(   )
      A .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B . 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C .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 D . 气候变暖,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
    3. (3) 下列关于各时期出现的主要化石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前寒武纪出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 B . 新生代的地层中出现大量的恐龙化石 C . 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化石可能会出现在同一地层中 D . 中生代的地层中出现大量原始鱼类化石
  • 6. 牛轭湖是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图完成 下列小题。

    1. (1) 导致牛轭湖给与河道分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 流水侵蚀 B . 流水搬运 C . 流水沉积 D . 地壳下陷
    2. (2) 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
      A . 减小河流流速 B . 减弱洪水灾害 C . 增加航运距离 D . 增强河道淤积
  • 7. (2019高三上·大庆期中) 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形壶穴形成阶段;“倒Ω”形壶穴发育阶段;“锅”形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 . 春季 B . 夏季 C . 秋季 D . 冬季
    2. (2) 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 . 甲、乙、丙 B . 丙、乙、甲 C . 乙、甲、丙 D . 乙、丙、甲
  • 8.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 坡度和缓 B . 岩石裸露 C . 河流、沟谷众多 D . 降水集中
    2. (2)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9.     江心洲指的是江河中的沙洲,下图为赣江中某地的江心洲沉积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该江心洲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 . 河流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 . 河流遇海水顶托,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 . 河流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D . 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2. (2) 图中四地中水流速度最慢的是( )
      A . B . C . D .
  • 10.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而后贮水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0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白玉县境内(位置见下图)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大型堰塞湖(又称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对该地区人们生活造成巨大的隐患。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金沙江段上游河谷大型山体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落差大,河床下切速度快     

      ②河流侧蚀作用强,掏空山体坡脚

      ③火山活动频发    

      ④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活动

      ⑤人们在洪积扇地区过度开垦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④⑤
    2. (2) 下列有关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堰塞湖上游河段不会出现洪涝灾害,人们生活几乎不受影响 B . 堰塞湖可以自然泄流,只要及时疏散下游群众即可消除灾害 C . 可以利用形成的巨大堰塞湖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 .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人民抢险救灾的首要因素
  • 11. 下图为新月型移动沙丘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1) 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 )
      A . 西北风 B . 南风 C . 东南风 D . 北风
    2. (2) 图中各区域的地质作用主要为( )
      A . 甲-堆积 B . 乙-侵蚀 C . 丙-侵蚀 D . 丁-堆积
    3. (3) 下图中,为图中甲到丁的剖面示意图的是
      A . B . C . D .
  • 12.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该沙丘位于(   )
      A . 冲积扇 B . 洪积平原 C . 三角洲 D . 河漫滩
    2. (2) 该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 流水堆积 B . 风力堆积 C . 冰川堆积 D . 岩石风化
  • 13. 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图中反映出(   )
      A . 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 . 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C . 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 . 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2. (2) 由图可知,防治风沙活动的有效措施是(   )
      A . 合理利用水资源 B . 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 . 设置沙障固沙 D . 小流域综合治理
二、综合题
  • 14.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该同步轨道卫星(其空间位置如下图所示)的信号强弱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地球同步卫星会受到太阳影响。其空间位置如图所示。

    1. (1) 北斗三号第2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工作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其运动轨道属于(填“行星”或“卫星”)轨道。
    2. (2) 说出能强烈影响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信号强弱的太阳活动。
    3. (3) 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 (4) 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
  • 15. 读“化石与地质年代表的内容逻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下列选项内容为图中数字内容的选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内容,使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成立。

      选项内容:生物;地理环境;地层;地球演化的阶段性①

    2. (2) 在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_ ▲_。写出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在地质年代表中该时间单位的名称。
    3. (3) 简述①内容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
    4. (4) 说明化石与③内容之间的关系。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他在陕西省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层是黄土,其次是发红的土壤,而断面最下层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 (1) 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该地主要受(填风向)影响,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

    2. (2) 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3. (3) 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   )
      A . 荒漠 B . 草原 C . 森林 D . 河流
    4. (4) 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作用是
    5. (5) 现在的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
  • 17. 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地间冲积扇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黄淮海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2. (2) 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 (3) 描述黄河冲积扇堆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4. (4) 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5. (5) 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