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2021届新高三生物入学定位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29 浏览次数:137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酵母菌和乳酸菌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 叶绿体 B . 核糖体 C . 线粒体 D . 内质网
  • 2.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 高尔基体——产生大量分泌小泡——蛋白质的分泌 C . 细胞质基质——含多种酶的半透明溶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 核膜——其上有核孔——控制DNA和蛋白质进出细胞核
  • 3. 下图是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载体①能够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 . 载体②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 C . 载体①和②转运溶质分子方式不同 D . 载体②转动溶质分子不消耗ATP
  • 4.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用二苯胺处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呈现红色 B . 用0.3g/mL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观察到紫色范围变小、颜色变深 C . 用苏丹III染液对花生子叶切片染色,再用50%酒精洗去浮色,在细胞中观察到橘黄色 D . 洋葱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后,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染色体
  • 5. 在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酵母菌CO2产生量与O2的消耗量如下表所示。假设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CO2产生量/(mol.min-1

    1.2

    1.0

    1.6

    3.0

    O2的消耗量/(mol·min-1

    0

    0.5

    1.2

    3.0

    A . 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 B . 氧浓度为b时,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最少 C . 氧浓度为c时,产生 的量为 D . 氧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仅在线粒体中进行
  • 6. 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细胞①中有四个染色体组 B . 细胞②表明曾发生过基因突变 C . 细胞③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D . 细胞④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 7. 如图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字母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A是所有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病毒的遗传物质

    ②D识别并转运特定的氨基酸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实现的

    ③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①②过程

    ④一条B上只能结合一个C,在D的帮助下完成E的合成

    ⑤不同的A转录形成的B上,相同的密码子可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③⑤ D . ④⑤
  • 8. 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均可发生突变 B . 生物个体产生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 C .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隔离 D . 生物的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9.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共性的概括,正确的是(    )
    A . 都是大分子物质 B . 都通过内环境运输 C . 都具有作用的特异性 D . 都由内分泌腺分泌
  • 10. 将台盼蓝注入家兔的血管中,过一段时间,取家兔的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肝脏、肾等器官的组织液和淋巴内都检测到了蓝色,但是脑未被染色。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台盼蓝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B . 台盼蓝由血管流入淋巴管再到组织液 C . 脑组织可能有阻止台盼蓝进入的特殊屏障 D . 家兔不同组织和器官的通透性基本相同
  • 11. 人体内存在一种应急机制,能在危急关头,激发出超乎寻常的能力,肾上腺素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体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信号 B . 应急反应的神经中枢是肾上腺 C . 应急反应由神经和免疫共同调节 D . 应急反应破坏了人的内环境稳态
  • 12. (2020·新高考I)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 13. 某同学制作果酒和果醋,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 选择新鲜的葡萄除去枝梗后认真洗掉表面的白霜,而后榨汁备用 B . 将发酵瓶和瓶盖放在锅中小火加热煮沸消毒,冷却后装人葡萄汁 C . 发酵瓶要留出1/3的空间,盖好瓶盖,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 D . 酒精发酵后移走瓶盖,盖一层纱布,放在温度适宜处进行醋酸发酵
  • 14. 某种难以降解的物质S,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甲、乙是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物质X。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和锥形瓶进行灭菌 B . 甲、乙均为选择培养基,物质X可能是琼脂 C . 步骤③将M中的菌液接种到乙上所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D . 步骤④要挑取单个菌落接种,经⑤筛选出高效降解S的菌株。
  • 15. 目前研究混杂DNA群体中的特异DNA序列,一般基于两种不同的方法,即DNA克隆和分子杂交,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方法①需构建重组DNA并导入细胞 B . 方法②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C . 方法③需要对探针进行特殊标记 D . 方法①②③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二、综合题
  • 16. 植物的生长不仅受到激素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科研人员对光和脱落酸(ABA)如何影响某植物生长进行了研究。
    1. (1) 光作为能源驱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既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也为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近年来研究发现,光还作为在植物体中被光敏色素(一种蛋白)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2. (2) 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植株和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据实验结果推测,光可能

    3. (3) 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的自变量包括:

      ②实验结果表明,条件下,种子萌发对ABA处理更为敏感。

      ③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光信号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其依据是

    4. (4) 据研究表明,光敏色素蛋白有两种形式:无活性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黑暗条件下以Pr形式存在,光照会促进Pr转化为Pfr。结合实验结果,推测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对ABA的作用更敏感的机理为:
  • 17. 研究发现,子房中的胚珠能释放一种多肽L,引导花粉管向胚珠定向生长,完成受精。为研究花粉管感知多肽L的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
    1. (1) 多肽L能与花粉管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花粉管定向生长,这体现出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2. (2) 科研人员发现,蛋白A是花粉管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激酶复合体,受体与多肽L结合后会引起蛋白激酶发生磷酸化,进而向花粉管细胞传递信号,引发定向生长。科研人员获得了一种基因型为aa的突变体植株,突变后的蛋白A仅能结合多肽L,而不能发生磷酸化,推测突变的蛋白A发生的结构变化为。据此推测,该突变体植株的花粉管可能
    3. (3) 科研人员又发现B、C和D三个与蛋白A类似的受体-蛋白激酶复合体,并分别获得另外三种与A基因改变相似的基因型分别为bb、cc和dd的突变体植株。为研究A、B、C、D是通过同一信号通路还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调控花粉管定向生长,科研人员对双基因突变体和单基因突变体的表型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①aabb植株的花粉管定向生长异常的比例比aaBB或AAbb高

      ②ccdd植株的花粉管定向生长异常的比例比ccDD或CCdd高

      ③aacc植株的花粉管定向生长异常的比例与aaCC或AAcc相近

      据上述结果推测:

    4. (4) 科研人员猜想,蛋白A与C相互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胚珠中的助细胞通过方式释放多肽L,多肽L分别与花粉管细胞膜上的蛋白A、C相结合,进而导致

    5. (5) 为验证上述作用机制,科研人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研究方案:用多肽L处理花粉管细胞,再提取细胞膜上的A-C-L复合体,利用抗A-C-L复合体的抗体进行鉴定。本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上述机制,理由是
  • 18. 科研人员在野生型绿叶甜瓜品种中得到黄叶突变体,对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1. (1) 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科研人员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经分析发现黄叶植株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比值绿叶植株,推测黄叶突变体阶段吸收光能不足,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2. (2) 科研人员利用黄叶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遗传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亲本

      F1

      F2

      a

      b

      c

      d

      e

      f

      P1

      P2

      P1♂×P2

      P1♀×P2

      c组F1♂×d 组F1

      c组F1♀×d 组F1

      黄叶

      293

      132

      122

      绿叶

      279

      520

      526

      384

      354

      ①在c、d、e、f组杂交中,科研人员互换授粉的对象,结果表明的来源不影响杂交结果,推断控制这一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内。

      ②绿叶和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黄叶是性状,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相比,本实验处理的特别之处是

      ③若用C组的F1与a组P1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则黄叶和绿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 (3) SSR是DNA分子中的简单重复序列,不同品系植株同源染色体上的SSR序列长度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检测亲本和F2部分绿叶和黄叶植株的6号染色体的SSR,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黄叶和绿叶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4. (4) 该黄叶突变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请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学方面各举一例:
  • 19. α-淀粉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为获得催化活性高的α-淀粉酶,科研人员利用细菌进行改造。
    1. (1) α-淀粉酶能将水解为低聚糖和单糖,其催化活性高低往往取决于该酶活性中心的结构。
    2. (2) 科研人员提取枯草芽孢杆菌的表达载体,插入大肠杆菌复制原点以及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构建如下图所示重组穿梭载体。

      ①根据α-淀粉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工程得到α-淀粉酶突变基因。②构建图中所示重组穿梭载体需要的酶是。插入大肠杆菌复制原点的目的是

      ③将含有α-淀粉酶突变基因的重组穿梭载体导人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将大肠杆菌菌液涂布于含的选择培养基上,待长出菌落后,用PCR方法检验成功转化的细胞。

    3. (3) 培养转化成功的大肠杆菌并从中提取重组穿梭载体,导人枯草芽孢杆菌。将培养得到的枯草杆菌菌液涂布于含淀粉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选择的菌落,从中可筛选得到催化活性较高的α-淀粉酶。
    4. (4) 请举一例说明本实验获得的催化活性高的α-淀粉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 20.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海洋食物网崩溃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是生态学的一项重大挑战,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复杂的食物网发生重新组合,由新的物种组合构成新的群落。人们预计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将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些预测多数是基于对单一物种或简化食物网的实验。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从生产者向顶级捕食者流动的,研究者通过实验模拟了一个物种丰富的多层次食物网的能量流,证明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综合压力使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减少。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促进蓝细菌的繁殖,提高了生产者的初级生物量。由于蓝细菌是一种能产生毒素的浮游植物,蓝细菌密度增大时,可导致浮游动物及其他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无法获得更多能量,能量不能更多流向顶级捕食者所在的营养级。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影响许多海洋物种的生理、行为、种群数量、丰富度和分布等,如温度升高影响鱼类的代谢、呼吸等,导致鱼类的摄食、生长、发育、性成熟和逃避捕食等生命活动受到直接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不仅影响生物个体,也通过各种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向更高营养级流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邻近营养级的生物,通过食物网传导这种不利影响。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可极大地影响海洋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减少海洋的生物量。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人们的生存和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也对生物圈的稳定十分重要。尽可能降低和消除导致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因素,才能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1) 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主要是
    2. (2)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从生产者向顶级捕食者流动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有
    3. (3) 海洋温度升高给海洋生物带来的影响中,不包括的是

      a.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b.海洋鱼类的呼吸作用

      c.海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海洋消费者的捕食方式

    4. (4) 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关系包括
    5. (5) 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采用了四种处理方式:升高CO2、升高温度、升高CO2和温度、当前的CO2和温度水平,这帮助研究者研究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21. 临床上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病,但免疫抑制剂常有副作用。近年来,科研人员为研究能否通过让糖水作为刺激物建立条件反射,从而抑制免疫应答,进行了如下实验。
    1. (1)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把来源的物质作为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并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疾病,典型的疾病如等。
    2. (2) 实验前,科研人员将小鼠放人实验场所自由饮水生活10天,其目的是让小鼠
    3. (3) 实验开始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操作如下,第11天取脾脏和血液中免疫细胞进行检测。

      组别

      条件反射训练日

      (第0天)

      条件刺激日

      (第8天)

      条件刺激日

      (第10天)

      取样日

      (第11天)

      1

      Sac+ALS

      Sac

      Sac

      脾脏、血液

      2

      Sac+NRS

      Sac

      Sac

      脾脏、血液

      3

      Wat+ALS

      Wat

      Wat

      脾脏、血液

      注:Sac为饲喂糖水,Wat为饲喂普通水;ALS为饲喂后注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的血清,NRS为喂后注射普通血清

      ①本实验中,对照组为组,设置第2组的目的是排除的影响。

      ②如果缩短条件刺激日与取样日、与训练日之间的间隔,实验结果是否可信?请阐述理由:

    4. (4) 科研人员测定了三组小鼠脾脏细胞中T细胞和总淋巴细胞的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1组的条件反射是否成功建立,并阐述理由:

      ②实验结果显示,说明糖水作为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来抑制免疫功能。

    5. (5)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及所学知识,请将条件刺激日糖水作为刺激物引发免疫抑制效果的途径,用关键词加箭头的方式补充完整:糖水→感受器→→免疫抑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