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政治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05 浏览次数:5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甲、乙、丙是三种相关商品。当甲的价格上升后,乙与丙的需求变动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   )

    ①甲与乙存在互补关系
    ②甲与乙存在替代关系
    ③甲与丙存在替代关系
    ④甲与丙存在互补关系

    ⑤乙与丙存在替代关系
    ⑥乙与丙存在互补关系

    A . ①②⑤ B . ②④⑤ C . ①③⑥ D . ③④⑥
  • 2.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再贷款、再贴现是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箱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有利于降低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带动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下行,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下列传导过程能正确反映以上积极影响的是(   )

    ①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实体经济得到发展

    ②增强政策对商业银行吸引→引导银行资金流向→企业发展资金充裕→实体经济发展

    ③降低企业税收标准→企业税负减轻→研发投入增加→生产供给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④提高企业社保缴费比例→保障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人通过直接获得经济收入和服务来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在个体身上最终得到体现,生活品质由此得以改善,这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下列措施对这一目标的达成起直接作用的是(   )

    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②就业质量不断提升③数字经济发展旺盛④社区建设提档升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近日,全国多地已经陆续开启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万万没想到!已经有不良网络公司盯上了疫苗接种!全国多地有市民收到署名为“疾管中心”的网络短信,称“新冠疫苗可预约接种”,并附上了预约链接,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程序的链接。这种现象说明(   )

    ①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自发性②市场对医疗行业的经营调节失灵

    ③“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存在弊端④经营主体应当遵守市场道德和法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这些做法(   )

    ①有利于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民主权利②确立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③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④符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某市政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本市工作实际,组织开展2020年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   )

    ①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打造政府威信

    ②推进办事公开,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体系,建设阳光政府

    ③广泛集中民智,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做到科学决策

    ④充分反映民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民主权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7.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是(   )

    ①对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遵循②改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需要

    ③建设以中国为主导的美好世界的前提④构建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随着春节临近,各地正在筹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一方面,通过组织举办“网上春节晚会”,把“线下的春节晚会”变成“线上的春节晚会”,让优秀的文化节目以数字化方式“飞到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各地做好“网络春节晚会”的网络互动,提升公众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减少因为不能“面对面”而产生的缺憾。节目多,缺憾少了,这说明(   )

    ①网络文化取代现实文化的趋向不可阻挡②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所在④中华文化的发展要服务于文化的创造主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使一切思想创建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才华得到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   )

    ①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必然趋势②凝聚主体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④健全文化创新的政策保障机制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但随着新冠肺炎病例在多地不断出现,不少地方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引导或倡议人们就地过年。有人认为,某种意义上,人们就地过年也是一种付出,也是在为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尽己所能,守望相助。这种观点的出现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②真理需要依赖客观实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

    ③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④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中国冰雪运动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这告诉我们,创新需要(   )

    ①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只有深刻认识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同时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以上论述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

    ①正确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正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②作为构成整体的部分之一,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③尊重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着重把握和解决主要矛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4.4%.发达经济体整体经济萎缩5.8%,其中美国下降4.3%,欧元区降幅为8.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3.3%。但从2020年二季度后期开始,中国先行强动复苏,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1月美国CP1为2.5%,之后在波动中同比降至5月的0.1%,11月又升至1.2%.欧洲和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但降幅更大,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物价水平亦走出了相同的轨迹。2020年2月美国失业率仅为3.5%,到了4月蹿升至14.7%,后降至11月的6.7%.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有着与美国类似的经历。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的失业率在2020年8月达到6.4%.美元走跌和各国债务迅速扩张,各国贫困人口处境进一步恶化。

    2020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跌涨,商品贸易较上年下降五分之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缩减40%.在利用外资方面中国是少有的例外,2020年1月至11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逆势同比增长6.3%.除了受疫情冲击外,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对贸易与投资造成持续负面影响。2020年11月RCEP签署、世界最大自贸区诞生,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1. (1) 2020年全球经济低迷,请你对材料中的相关表现予以解读。
    2. (2)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7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千帆竞发,一举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全中国。“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今天,中华民族又站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总是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的原因。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强大的物质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中华文化自觉、自信和认同。“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中国来说,解决好民族性的问题就是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问题。因此,中华文化的以文化人,就是全体人民的“中华民族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成员各有其名,都姓“中华”。由此可以引申一种认知,外来的文化如宗教信仰,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本土文化,在集大成地丰富和整合为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实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化。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今天中国的青少年,正是明天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如何增强我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新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1) 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认同。
    2.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意义。
    3. (3) 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提两点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