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县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

更新时间:2021-07-06 浏览次数:1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0年7月,中科院章新政研究组通过解析冠状病毒SARS-CoV spike(S)糖蛋白的融膜后结构,进一步阐释了冠状病毒的融膜机制,为相关疫苗和药物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指导思路。有关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含核酸和蛋白质 B . 只有一种细胞器 C . 含细胞膜和细胞质 D . 通过有丝分裂增殖
  • 2. 关于活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O含量最多,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B . S和Fe属于大量元素,Zn属于微量元素 C . ATP和DNA都含C、H、O、N、P5种元素 D . 蛋白质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 3. 下表为物质鉴定的3组实验,已知乙溶液为蛋清稀释液。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溶液

    溶质分子元素组成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溶质分子基本单位

    C、H、O

    砖红色

    葡萄糖

    C、H、O、N等

    双缩脲试剂

    C、H、O

    苏丹III染液

    甘油、脂肪酸

    A . ①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B . ②④分别为紫色、橘黄色 C . ③含有氨基和羧基   D . 甲可能为淀粉溶液
  • 4. 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下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分子催产素含有11个肽键 B . 组成加压素的氨基酸有9种 C . 两者的合成过程均发生在生物膜上 D . 两者因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不同
  • 5. 如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428468550

    A . ①是该系统的边界 B . 只有④⑦能形成囊泡 C .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⑥中 D . ③含有糖类、无机盐和色素等
  • 6.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主要场所 B . 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C . 核仁与D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 真核细胞的DNA和R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 7.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活 B .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 . 可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D .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酶种类不同
  • 8. 细胞中的ATP与ADP能够发生相互转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ATP和ADP B . 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是一种生物大分子 C . ATP的合成不一定都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 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过程
  • 9. 下图是细胞呼吸过程的图解,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过程。其中能产生ATP和NADH的过程依次是(   )

    A . ①④⑤;①④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①④⑤;①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
  • 10. 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只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
    A . 有氧呼吸中CO2的释放 B . 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 C . 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 D . 光合作用中C3的还原
  • 11. 某动物体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76条染色体,则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单体数分别为(   )
    A . 38、76 B . 38、38 C . 76、76 D . 76、0
  • 12. 某同学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 能观察到细胞中有中心体和赤道板 B . 绝大多数的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C . 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D . 某细胞中正发生着着丝点一分为二
二、多选题
  • 13. 糖类和脂质是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糖类由C、H、O组成,只能为生物体提供能源 B . 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C . 脂质都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 . 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不同
  • 14. 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装置是测定酵母菌有氧呼吸的装置 B . 乙装置应先让D反应一会,再连接E C . 与C中的溶液相比,E中的溶液先浑浊 D . 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D中有酒精产生
  • 15. 已知离子泵是一种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受到适当的刺激,通道会打开,离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离子通过离子泵进行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 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 . 用蛋白质变性剂处理对两种跨膜运输方式都有影响 D . 氧气浓度对两种跨膜运输方式都有影响
  • 16. 如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图中曲线表示甲、乙的净光合速率 B . a点时,甲的光合速率等于乙的光合速率 C . b点后,影响乙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 D . 若种植密度过大,乙比甲的光合速率下降得要快
  • 17. 图甲为某动物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图乙为该生物某细胞的分裂图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7

    A . 图甲中,bc段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加倍 B . 图甲中,cd段会出现核仁解体、核膜消失 C . 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的cd段 D . 图乙的后一个时期会在细胞中部出现一个细胞板
  • 18.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如下图所示,a是某种细胞器。它是通过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实现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器a最可能是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 B .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内可能形成较多的自噬体 C . 细胞自噬受基因调控,只能降解蛋白质类物质 D .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
三、综合题
  • 19. 图甲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胰腺细胞的一部分,1~11表示相关细胞结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结果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填序号),结构4的主要成分是。若该细胞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则在有丝分裂前期消失、末期重现的结构有(填序号)。
    2. (2) 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将一小块胰腺组织放入含放射性标记的的培养液中短暂培养,在此期间放射性标记物被活细胞摄取,并掺入到上正在合成的蛋白质中;再将短暂培养的胰腺组织洗去放射性标记物,转入不含放射性标记物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随着的变化,放射性颗粒数的百分比在不同细胞结构上有规律地变化,据此推测,分泌蛋白转移的途径是
    3. (3) 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图甲中的[]
  • 20. 图甲表示几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A、B代表细胞膜的结构物质,①②③分别表示3种小分子物质;图乙是水稻和番茄在不同离子溶液中对离子的吸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填字母代号,“______”上填名称)

    1. (1) 图甲中,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B物质可与多糖分子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2. (2) 图甲中,①、③进入细胞的方式的不同点有。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与(填“①”“②”或“③”)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3. (3) 图乙中,水稻培养液中的Ca2+、Mg2+浓度升高,其原因是;水稻吸收SiO44的量远大于番茄吸收SiO44的量,从细胞膜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水稻根毛细胞细胞膜上的远多于番茄根毛细胞。
  • 21. 已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60℃,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35℃和45℃两个温度条件下分别设置了7支试管,设置pH分别为1、3、5、7、9、11、13,该反应进行3min后迅速在每支试管中同时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测定每支试管中的淀粉的剩余量,得到下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能水解α-淀粉酶的是酶。
    2. (2) 实验过程中,反应3min后该同学迅速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其目的是
    3. (3)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45℃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对应上图中的(填“实线”或“虚线”);A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α-淀粉酶能发挥催化作用的pH范围为
    4. (4) 高温处理也会使α-淀粉酶变性失活,其原因是
  • 22. 下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甲、乙、丙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为探究光照强度对不同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况相同的A、B两种植物的幼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分别栽种在25℃的相同环境中,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lx)

    0

    100

    150

    300

    1500

    3000

    O2释放速率

    (μmol·m-2·a-1

    A植物

    -5

    0

    3

    8

    10

    10

    B植物

    -10

    -5

    0

    8

    12

    12

    1. (1) 图中,甲过程产生O2的场所为;乙过程产生CO2的场所为;CO2中的C在丙过程中的转移途径是→C6H12O6 , NADpH在丙过程中的作用有
    2. (2) 据表分析,当光照强度为120lx时,两植物都有气体释放,A、B两植物释放的气体分别来自于(填细胞器);当光照强度为1500lx时,B植物O2释放速率大于A植物,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当光照强度超过1500lx时,A、B两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3. (3) 若将温度由25℃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B植物的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的最小光照强度)将会(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23. 图甲中①~⑤是某植物在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乙表示细胞在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将图甲中的细胞图像按照有丝分裂顺序排序,依次为(用编号表示)。
    2. (2) 图甲中,②时期区别于动物细胞该时期的最主要特点是:该植物细胞
    3. (3) 图乙中,ac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图甲中的处于图乙的cd段;形成de段的原因是,对应于图甲中的(填编号)→(填编号)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