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北京版 /八年级下册 /第十四章 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 人与生物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14.4人与生物圈 同步训练

更新时间:2021-02-03 浏览次数:8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0·吉林模拟) 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是(   )
    A . 植树造林 B . 废水排放 C . 木材加工 D . 填海造田
  • 2. (2019七下·农安期末) 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
    A . 温室效应 B . 酸雨    C . 固体废弃物污染 D . 火山喷发
  • 3. (2020七下·重庆期末) “Nature”杂志官网5月6日的报道,介绍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最新发现,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多达一百万种植物和动物物种面临灭绝,其中很多都将在数十年内灭绝。下列人类活动不会造成这一现象(  )
    A . 农业生产活动 B . 外来物种入侵 C . 植树造林 D . 海洋垃圾污染
  • 4. (2020七下·德城期末)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 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B . 森林中野生动物的减少 C . 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 D . 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
  • 5. (2020六下·绥棱期末) 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能腐蚀建筑物 B . 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 C . 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D . 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 6. (2020七下·滨海期末)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类的活动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B . 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资源 C . 人多力量大,人口越多对环境改造越有利 D . 人口的过快增长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 7. (2019·昆明)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的倡议。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这目标达成的是( )
    A . 植树造林 B . 退耕还湖 C . 秸秆焚烧 D . 垃圾分类
  • 8. (2019·娄底)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是甲烷在海底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和石油、煤炭一样,“可燃冰”中的甲烷也是来源于古生物遗骸。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可以得出的观点,合理的是(    )
    A . 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B . 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C .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了氧气。 D . “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煤炭的替代能源,且和石油、煤炭一样都是清洁能源。
  • 9. (2017八下·青龙期末)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生物课的学习结束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必将牢牢铭刻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 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C . 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 . 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 10. (2017八下·卢龙期末)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2002年入春以后,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大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诫我们:(  )

    ①经济的繁荣必然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③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②③
二、实验探究题
  • 11. (2019八下·象州期末) 酸雨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pH小于5.6的降水。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所以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某学生想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A组为清水培育小麦种子萌发,B组为模拟酸雨培育小麦种子萌发。根据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生提出的问题是:
    2. (2) 该实验的变量是
    3. (3) A,B两组实验均用了等量多粒小麦种子来进行实验,目的是
    4. (4) B组小麦种子发芽率低可能是受的影响。
    5. (5) 为进一步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该同学重复了多次实验。

      结论:

三、综合题
  • 12. 有些地区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农田中的大量秸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作物通过 作用贮存起来的.

    2. (2) 秸秆中能燃烧的物质是,在燃烧过程中以气体形式散失到中.

    3. (3) 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 中吸收的.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13. (2018·湘西)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请结合下图分析回答:

     

    1. (1) 我国从年开始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判断的理由是
    2. (2) 我国由于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的格局是“四二一”,即祖辈4人,父辈2人,子代1人。你认为,这可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写两点)
  • 14. 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上古时,山西森林广袤,气候宜人,在这里有鸟类上百种,兽类几十种之多。后来,由于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大量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经常袭击牛羊,对牧业发展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畜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

    资料三:20世纪对于那些美味的大型海洋鱼类,如金枪鱼和鳕鱼,绝对算不上一个好时代。由于过度捕捞,这些鱼类以及其他顶级捕食者的数量呈直线下降,而被金枪鱼和鳕鱼等大型鱼类捕食的小型鱼类数量如沙丁鱼、金额凤尾鱼,却暴涨了130%,与此同时,一些海洋藻类植物的生长情况亦不容乐观,研究人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办法便是减少捕捞大型鱼类。

    1. (1) 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有(    )     
      A . 水土流失 B . 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C . 气候改变 D . 以上都有可能
    2. (2) 为了合力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以下措施中不宜采用的是(   )     
      A . 退牧还草 B . 兴修草原水利 C . 将草原改为农田 D . 营造草原防护林
    3. (3) 海洋藻类植物可以通过作用制造,为金枪鱼、鳕鱼等的生命活动提供
    4. (4) 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的根本原因是,而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5. (5) 若把地球比作“太空船”,人类就是其中的乘客。船内有空气净化系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共船内生物的呼吸;船的主宰者是人类,船内过度燃烧已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保护船上的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 15.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尽管人迹罕见的南极洲从未使用过DDT这种农药,那里的企鹅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南极洲,但人们竟在南极洲的一种企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其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

    资料二: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资料三: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核电站危机曾引发全球对于核泄漏影响的担忧,事发时有人预测如果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持续流入海洋,海洋生物的生存将面临威胁,甚至会令海洋生物发生“怪诞变异”。

    1. (1) 资料一可以说明:生物圈是 。洒到农田中的DDT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还有一些随着雨水流入海洋,被海洋中的生物所吸收,并随着食物链而发生,最终到达企鹅体内时,其浓度已经是海水中DDT浓度的百万倍


    2. (2) 资料二发生这个结果原因是:


    3. (3) 资料三核辐射将导致动物发生基因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属于。核辐射将导致海洋动物的死亡或灭绝,海洋动物的灭绝,从根本上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中的


  • 16. 地理中国栏目报道:广西某地最近突然出现了一条“变色河”,该河大多河段清澈见底,唯独在靠河岸某处呈黄褐色;不久之后,该处黄褐色会逐渐消褪,却又在较远的河中央开始出现.

    1. (1) 据此推测: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矿物质溶解其中的缘故,且该矿物质离子可能是    

      A . Cu2+ B . Fe3+ C . NH4+ D . Ca2+
    2. (2)

      对黄褐色河水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菱形褐色物(如图所示)在移动,且在其中观察到了叶绿体.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它属于


    3. (3) 经专家调查,是菱形褐色物大量繁殖导致了河水变色.这条“变 色河”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 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 . 农民过度施用含N、P等的化肥 C . 长期在河岸上放黄土
  • 17. 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有些地区台风暴雨不断,有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低碳”是指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右图是某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结合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 (1)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
    2. (2) 图中的[C]为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完成该过程的生物主要是;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3) “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低碳”做哪些事情?(至少写出两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