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生物12月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1-04-08 浏览次数:2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Taq酶是一种发现于嗜热菌中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在PCR扩增技术中有重要的作用,由我国台湾科学家钱嘉韵最先分离成功。下列关于Taq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Taq酶可以为DNA复制过程提供能量 B . Taq酶耐高温说明温度对Taq酶的活性没有影响 C . Taq酶耐高温的特性与其特定的结构有关 D . Taq酶的基本单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 2. 由COVID-19病毒引发的疾病至今仍在全球肆虐,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COVID-19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有极强的结合力,是病毒锚定侵入细胞的关键。该病毒可以攻击人体的肺泡、心脏、血管、肾脏及中枢神经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体内不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存在差异,但其DNA上都存在编码ACE2的基因 B . 病毒通过识别ACE2入侵细胞,体现了细胞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 C . ACE2的合成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参与才能完成 D . 宿主细胞的溶酶体能够将侵入的COVID-19病毒吞噬、分解,分解产物被排出细胞或再利用
  • 3. 如图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Na+和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钠钾泵同时具有物质运输和催化功能 B . 主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不止ATP一种来源 C . 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 D .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对其吸收葡萄糖没有影响
  • 4. 科学家首次鉴定出人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存在“年轻因子”——多梳蛋白4(CBX4),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同年轻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CBX4在衰老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提示其在细胞衰老调控中起关键作用。下列说法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
    A . 表达CBX4基因的细胞不会凋亡 B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CBX4基因,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加速衰老 C . 通过一定技术使CBX4基因过量表达,可延缓细胞衰老 D . CBX4可能通过抑制与衰老相关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
  • 5.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核膜并不会消失和重现,而是长时间的完整存在。另外,与细胞分裂直接相关的纺锤体不在细胞质而是在细胞核内形成,这种有丝分裂称为封闭式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封闭式有丝分裂因纺锤体在细胞核内,所以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B . 酵母菌经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即为子一代个体,两个子代的DNA完全相同 C . 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D . 酵母菌的有丝分裂过程与动物细胞不同,与植物细胞相同
  • 6. 研究人员发现一只表现为少精症的突变小鼠,他们用仪器分别检测正常小鼠和突变小鼠曲细精管中各种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精原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曲细精管中DNA含量为1C的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精子 B . DNA含量为4C的细胞中均含有两条X染色体 C . 突变小鼠表现为少精症的原因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被阻滞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 D . 精子形成过程中,有脂质物质起到了调节作用
  • 7.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一些内含子序列、基因和基因的间隔区序列等,能转录为非编码RNA,例如tRNA,rRNA等,建议将这类转录生成此类非编码RNA的DNA片段称为RNA基因,它们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从本质上说,此类RNA基因不同于RNA病毒中的基因 B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的RNA基因之间可以重新组合 C . 据此推测,mRNA也是由此类RNA基因转录形成的 D .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某些非编码RNA的参与
  • 8. 下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已知白化病在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0,且II-8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4

    A . 上图涉及的性状中隐性性状分别是单眼皮、无酒窝、白化病、红绿色肓 B . 控制眼皮单双与酒窝有无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自由组合 C . 用红绿色盲基因探针检测Ⅲ-11个体的体细胞,有可能不形成杂合双链区 D . Ⅲ-11与一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25/144
  • 9. T细胞容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特殊CD4受体有关。如图为HIV的结构示意图,已知逆转录酶在T细胞的细胞质中起作用,逆转录形成的DNA会整合到T细胞的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HIV侵染细胞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存在T和A的碱基配对 B . HIV侵染细胞时,只将RNA注入细胞,其余的蛋白质和酶均需要宿主细胞提供 C .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一定不能通过核孔 D . 被病毒侵染的T细胞增殖形成的子代细胞,在没有新感染病毒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合成病毒的相关蛋白质
  • 10. 油菜是雌雄同株植物,可异花传粉。其雄性不育性受细胞核内的MS5a、MS5b、MS5c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S5a为恢复可育基因,MS5b为不育基因,MS5c为可育基因,且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MS5a>MS5b>MS5c。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2:2:4: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雄性不育植株不能自交,只能做母本 B . 雄性可育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6/25 C . 只研究雄性育性性状,该油菜种群的交配方式有24种 D . 要判断某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让其与基因型为MS5cMS5c的个体杂交
  • 11. 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是常用的遗传学材料。某纯种灰身雄果蝇群体经60Co照射后可从中筛选出果蝇甲,果蝇甲产生的各种配子活性相同,且基因均正常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选出果蝇甲 B . 纯种灰身雄果蝇群体经60Co照射后产生果蝇甲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C . 正常黑身雌果蝇乙与果蝇甲杂交,F1中雌果蝇全为灰身 D . F1中仅表现型为黑身雄果蝇的个体染色体形态正常,其余均为含异常染色体的个体
  • 12. 一个随机交配的果蝇种群,有一对相对性状甲和乙(由基因A、a控制),经统计,它们的数量之比为甲:乙=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一定为显性性状,乙一定为隐性性状 B . 可通过分别统计雌雄群体中甲、乙性状个体的数量比,判断该性状是否为伴性遗传 C . 该种群中A与a基因频率相等 D . 选取一对具有该相对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即可判断甲乙的显隐性
  • 13. 世界上有650余种毒蛇,有剧毒的蛇就达195种。其中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B .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 .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 . 毒液可能作用于轴突上的Na+、K+通道,影响动作电位在轴突上传导
  • 14. 研究人员通过对绿豆芽幼根施加一定浓度的油菜素(BR)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观察主根长度,发现油菜素(BR)对生长素(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一定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每组应至少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将结果求平均值 B . 据图分析,曲线中ab段主根伸长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C . 该实验证明了油菜素对绿豆芽主根伸长生长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 D . 若BR也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从细胞角度分析,BR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影响根的伸长
  • 15. 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数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B . 集团内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C . 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D . 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16. 2019年3月28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研究发现,“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细胞连接蛋白家族成员PANX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且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 B . “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方或母方 C . 产前诊断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卵子死亡”的致病基因 D . 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二、多选题
  • 17. 下列关于科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 人们对酶本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C . 施旺和施莱登建立细胞学说,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D . 卡尔文循环的发现和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途径的研究,都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18. 在胚胎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和器官构建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实验证明,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完全由基因决定 B . 已分化的细胞仍可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C . 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成S型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D . 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可能与周围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的诱导有关
  •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条件的变化,一些作物的病虫害越来越难防治。中国的小麦育种团队改变了传统的育种理念,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开展穿梭育种合作,从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良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 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两个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隔离 C . 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D . 穿梭育种通过优势互补改良小麦品种充分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 20. 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 B . 免疫系统通过阻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即可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 . 在炼钢炉前工作的工人,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出 D .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改变,尿量不会增多
三、综合题
  • 21.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应用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据研究,2050年大气中的CO2浓度会由如今的396mmol/mol增加到550mmol/mol,到本世纪末可能会达到700mmol/mol。为研究高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鼓槌石斛为研究材料,在温度适宜湿度70%的条件下,分别以CO2浓度380mmol/mol和800mmol/mol两种条件进行处理,每种处理设置3个重复组,对每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制造的干物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据图可知,高CO2浓度可以鼓槌石斛净光合作用速率,是由于CO2浓度升高促进了的进行。
    2. (2) 高CO2浓度降低了鼓槌石斛的气孔导度,但并未发现光合午休的现象,原因是
    3. (3) 结合高CO2浓度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高CO2度有效提高鼓槌石斛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意义是
    4. (4) 研究人员发现,高CO2浓度会抑制鼓槌石斛的细胞呼吸速率。若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请简述实验思路
  • 22. 减数分裂在生物的有性生殖中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科学家在揭开该过程奥秘的探究中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 (1) 比利时的细胞学家Edouard van Beneden做了一项重要的观察。他发现马蛔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卵子与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为2,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2. (2) 为了确定减数分裂各阶段的顺序,1900年,Von Winiwarter取出生一天、一天半、两天……一直到28天的雌性小兔,解剖出卵巢,观察比较卵母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如果刚出生的小兔卵巢中的细胞分裂相为A,出生两天的分裂相为A、B,而出生四天的是A、B、C……则这几种分裂相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有人用雄性小兔重复上述实验,却不能观察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相,原因是
    3. (3)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两两配对的。科学家Montgomery发现有一个物种(2n=14),染色体间的大小差异很大。他推知,染色体的配对不可能发生在父本间或母本间。他的推理依据是:①染色体对间的大小不合适;②
    4. (4) 通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是一对大小相等形状一致的染色体,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已知笨蝗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大小不等,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减数分裂时,这条性染色体只能待在一极。Carother统计了300多个后期的细胞,发现这条性染色体与那对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的比例接近,这说明同源染色体是随机移向细胞两极的。
  • 23. 家蚕性别决定为ZW型,雄蚕产丝多,色蚕丝销路较好。幼蚕体色正常与油质透明由基因T、t控制,结绿色茧与白色茧由基因G、g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现有1只纯合幼蚕时期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1只纯合幼蚕时期体色透明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选择F1中结绿色茧的家蚕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表现型及比例

    F2

    体色正常绿色茧:体色正常白色茧:体色透明绿色茧:体色透明白色茧=8:1:8:1

    F2

    体色正常绿色茧:体色正常白色茧=8:1

    (注:结白色茧的家蚕在幼蚕时期易感染病毒而存在一定的致死率)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亲本中作为母本的是(甲/乙),其基因型为
    2. (2) 控制幼蚕体色的基因和蚕茧颜色的基因(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理由:
    3. (3) 让F2中体色正常绿色茧的雌雄家蚕杂交,后代体色透明的雌蚕中产绿蚕丝的个体占
    4. (4) 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家蚕体内可获得发绿色荧光的家蚕。现以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受精卵为材料插入一个基因A,但基因A插入位点不可知。请设计杂交实验(可以用F2家蚕作为材料),判断基因A是否插入到控制幼蚕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 24. 进化论是指关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1) 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但其没有解释的本质,同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在个体水平而非水平。
    2.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3. (3) 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但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体的致病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化军备竞赛,最终实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共存。

      ①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进化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改变,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

      ②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请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农作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原因:

  • 25.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感到不适。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将被免疫系统消灭。如图为病毒侵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反应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通常,病毒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
    2. (2) 据图可知,病毒侵入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
    3. (3) 被激活的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同时合成并释放出B细胞生长因子,其中B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是
    4. (4) 效应T细胞结合靶细胞并使其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是(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的结果。
    5. (5)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免疫系统是如何相互协作将病毒彻底清除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