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9...

更新时间:2020-11-17 浏览次数:19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8高二上·双鸭山期末)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B .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C .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 .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 2. (2017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 .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 3. (2018·浙江选考)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 .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 . 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 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
  • 4.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 抗体 B . 乙酰胆碱 C . RNA聚合酶 D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5.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
    A . 中暑 B . 糖尿病 C . 低钾血症 D .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 6. 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 . 寄生虫感染 B . 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 . 肾小球发炎 D . 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 7. 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⑤表示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5

    A . 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 营养不良时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 . 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部可以在①处找到 D .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
  • 8.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血浆与肺泡交换气体只需通过毛细血管壁 B . 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气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C . 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 D . 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9.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内环境成分中有CO2、尿素、神经递质、呼吸酶等 B . 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 C . 内环境中Na和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D .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 10. 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能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B . 寒冷环境中,因为产生的热量少,所以散失的也少,体温仍能维持恒定 C . 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 D . 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和血糖调节能力都将完全丧失
  • 11.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 12.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 .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 13. (2020高二上·张家界期末)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 .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B .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 .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 14. (2017高一下·张家口期中) 下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 . 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 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 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 15.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 a和b处 B . a、b和c处 C . b、c、d和e处 D . a、b、c、d和e处
  • 16. (2020高二上·大庆月考)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 “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④
  • 17. 下图中甲、乙均表示细胞的一部分,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甲、乙是同一个细胞的两个部分,则该细胞为神经元,乙中a、c为兴奋区 B . 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兴奋在两者之间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 C . 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甲与乙之间应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且兴奋的传递方向应为甲→乙 D . 图中甲在向外分泌物质,则甲可参与构成突触前膜,该物质的分泌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 18. 如图所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由⑥⑦⑧构成的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B . 释放④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C . 结构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 . ⑤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 19. (2020高二上·宜昌期末) 有人用通过手术获得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
    A . 刺激该大鼠下肢无反应 B . 该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 该大鼠体温无法维持平衡 D . 该大鼠尿量减少
  • 20. (2018高二上·安丘期中)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健康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促进产热量增加 B . 在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 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D . 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平衡
  • 21. (2017高二下·宝安期中)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 mol·L1)

    胰岛素

    1.7

    5.0~20.0

    (m IU·L1)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 22. (2019高一下·贵州期末) 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 . A点 B . B点 C . C点 D . D点
  • 23. (2018高二上·湛江月考)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含量

    A . ①③④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②③④
  • 24. (2019·全国Ⅱ卷)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 产生渴感 C .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 25. “断食清肠”的减肥方法主要是绝食,科学证明这种做法对身体危害较大。在绝食期间,体内分泌量比正常进食明显增加的激素是(   )
    A . 胰岛素 B . 胰高血糖素 C . 生长激素 D . 性激素
  • 26.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B .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 C . 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一种激素参与调节 D .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27. 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无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

    A . 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 .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 . 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 .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 28. 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 . 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 .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 29. 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他(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⑤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出现障碍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30.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0℃,呼吸强度、尿量、甲状腺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   )
    A . 增加、增加、增加、不变 B .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 . 减少、增加、增加、不变 D . 增加、减少、增加、降低
二、非选择题
  • 31. 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 (1)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用图中标号表示)。
    2. (2)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用图中标号表示)。
    3. (3) 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
    4. (4) 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调节和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5. (5) 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 32. 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1) 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填字母),由组成。
    2. (2) 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 (3) 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4. (4) 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控制。
    5. (5) 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区段的变化。

  • 33. 如图为某男子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④表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产生冷觉的A是
    2. (2) 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调节机制。
    3. (3) 由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④是,在血糖调节方面与其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4. (4) 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 34. 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 (1) 突触由组成,N释放神经递质(填“需要”或“不需要”)耗能。
    2. (2)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屈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位点。

      ①第一步:电刺激e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这种现象(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点无反应,刺激c点(填“有”或“无”)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点无反应,刺激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