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20 浏览次数:804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  )
    A . 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B . 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与膜载体蛋白有关 C . 细胞膜上可以进行ATP的水解过程 D .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细胞膜受体
  • 2. 大隅良典利用酵母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了对细胞自噬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如果能够保证正常细胞的自噬,就可以预防细胞癌变.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酵母菌的基因表达过程均发生于细胞核中 B . 对于癌细胞而言,自噬作用有利于其无限增殖 C . 酵母呼吸产生的CO2可以用溴麝香草粉蓝水溶液检测 D . 自噬作用会导致细胞中受损的细胞器或废弃蛋白积累
  • 3. 如图为红绿色盲家系图,Ⅱ1患病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 1形成配子时候发生了基因突变 B . 1、Ⅰ2均为杂合子 C . 1的外祖母携带有致病基因 D . 2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 4. 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成熟红细胞中细胞核消失,趋向于凋亡 B .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一定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C . 植物同一分组织中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的 D .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必然变大
  • 5. 基因表达受许多因素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酶无关 B . 线粒体中可以发生基因的表达过程 C . 缺乏逆转录酶,逆转录病毒的基因无法表达 D . mRNA的破坏,会导致相关基因无法表达
  • 6. 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视觉的形成属于反射活动 B .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C . 静息电位的产生只与K+外流有关 D . 暂时记忆的形成实质上是新突触建立的过程
二、<b >非选择题</b>
  • 7. 氮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矿质元素.科研人员以小麦幼苗为实验材料,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探究氮元素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氮素水平(mmol•L﹣1

    5(低氮)

    10(中氮)

    15(中高氮)

    20(高氮)

    叶绿素含量(μg•cm﹣2

    86

    99

    103

    103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19.4

    20.7

    21.4

    22.0

    1. (1) 小麦植株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上,其作用是
    2. (2) 由表可知,高氮组与中高氮组相比,其叶绿素含量相同,但高氮组叶片净光合速率高,推测其原因是
    3. (3) 给该植物浇灌H218O,实验结果发现叶肉细胞中出现了(CH218O).分析其最可能的转化途径:
    4. (4) 为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土壤中缺失氮、磷等矿质元素时必须施肥,包括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有机肥必须才能被植物利用.
  • 8. 回答下列与人体体温调节等稳态调节的有关问题:
    1. (1) 人体在炎热夏季室外活动时,机体通过一系列调节作用来增加散热,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出汗是高温条件下重要的散热方式.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减少,其原因是;此时散热(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产热.
    2. (2) 人体长时间处在严寒的环境中,会表现出面色苍白、躯干部及四肢的骨骼肌剧烈颤抖等症状.面色苍白的原因是;骨骼肌颤抖的意义是,此反射直接受位于中的神经中枢控制.
    3. (3) 人体被病原体感染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使人体发热的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起人体发热.研究发现,发热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加快.短时间低烧医生不建议立即降温,因为发热能使人体的调节能力增强;但高烧时要及时降温,因为体温过高可引起反应受阻,严重影响细胞代谢.
  • 9. 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位:kJ•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如图数据,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kJ•m﹣2•a﹣1
    2. (2) 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能量输入、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散失”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3. (3)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分解者的作用是
    4. (4) 由于生活习性不同,湖泊中各种生物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其意义是
    5. (5) 在轻微外力干扰下,该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若人类过度利用湖泊中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原貌,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的较低.
  • 10.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花瓣颜色的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 .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基因A和a不同的根本原因
    2. (2) 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3. (3) 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①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如果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②若A、a和B、b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突变).则F2中的表现型比例为

  • 11. 饲养动物常用的植物饲料中含有难溶的植酸钙等物质,很难被动物吸收利用,还影响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能催化其水解称为可以吸收利用的磷酸盐等.如图是科研人员从作物根部土壤中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 (1) 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需先配制合适的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融化后和分装前,要进行的是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2. (2) 接种以前进进行的一系列稀释操作,目的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这种接种方法是.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就能大致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如果一培养基上有3个菌落,则1g土壤中大致的活菌数量是个.
    3. (3) 由于植酸钙的不溶解性,使培养基中形成白色浑浊.产植酸酶的菌株会水解植酸钙,菌落的周围将形成透明的区域,根据透明区域的有无,可初步判断该菌是否产植酸酶.实验结果显示A~E五种菌株中,是产植酸酶最理想的菌株.
    4. (4) 植酸酶的活力可用的量来表示.
  • 12. 如图表示含有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长度(bp即碱基对)和部分碱基序列,图右表示一种质粒的结构和部分碱基序列.现有MspI、BamHI、MboI、SmaI 4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它们识别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CCC↓GGG.

    1. (1) 图左DNA分子中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由(化学键)连接.
    2. (2) 若用限制酶SmaI完全切割图中含有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其产物长度分为
    3. (3) 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需要通过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以获得目的基因的大量拷贝.在目的基因进行扩增时,加入的引物有A、B两种,引物的作用是,若该目的基因扩增n代,则其中含有A、B引物的DNA分子有个.
    4. (4) 若将图右中质粒和目的基因D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进行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那么应选用的限制酶是.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5. (5) 导入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幼苗,该技术利用的原理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