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

更新时间:2017-05-02 浏览次数:1197 类型:开学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2016高一下·包头期中)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 .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 .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 . 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 2.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孟德尔遗传实验中F2的3:1性状分离比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B . 非等位基因之间都可以自由组合,又存在相互作用 C .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D . 纯合子与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 3. (2016高三下·漳州月考)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成功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B . 假设的核心是: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 C . 根据假设设计了测交试验并推理出相应结果 D . 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以验证其假设
  • 4.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采用正交、反交可以排除细胞质基因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B . 因为F2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能否定融合遗传 C . “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D . 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5. 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
    A . 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B .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 .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D .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 6. (2016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某二倍体动物某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
    A .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 . 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 将形成配子 D . 正在发生DNA复制
  • 7.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在基因型为AaXBY果蝇产生的精子中,发现有基因组成为AaXBXB、AaXB、aXBXB的异常精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胞分裂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受基因的控制 B . AaXBXB精子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 . AaXB精子的产生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D . aXBXB精子的形成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 8. 甲至丁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遗传定律发生在甲、乙两图表示的细胞分裂时期 B . 乙图所示时期,该细胞中有两个四分体和两个染色体组 C . 甲、乙、丙、丁所示细胞可出现在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 D . 丁是由乙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
  • 9. 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下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细胞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 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可能出现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D . 该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了2种不同基因型的细胞
  • 10.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 .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 .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D . 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 1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 B .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 C . 只要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就可以保持稳态 D . 血钠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并影响兴奋的传导
  • 12. 下列关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B .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C . 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各个层次上 D .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3. 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 .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 . 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 . 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 14. 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 . 浆细胞分裂并分泌抗体 C .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 . 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 15.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 B . 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摄取、处理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 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 .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 16.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 .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C .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 17. 下列有关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状腺激素和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 B .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内的产能代谢 C . 甲状腺激素对成年人神经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 D .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遍布全身的器官
  • 18. 正常情况下,人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寒冷的环境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是(  )
    A .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B . 细胞呼吸耗氧量减少 C .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 . 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 19.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 .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C .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都促进细胞分裂 D . 生长素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 20. 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 B . 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 .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D . 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 21.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 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 .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 . 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22.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 .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C .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同时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 D .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 23. (2016高二上·黑龙江期中) 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可以是消费者.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⑤
  • 2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 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 . 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 25.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 . 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定有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 . 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 .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越少
  • 26.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 . 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 . 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 .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 27. (2017高二上·辽源期末)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 .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 .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2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是(  )
    A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 B .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 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 29. (2015高二上·太原期末) 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生物间关系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 . 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 . 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 . 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 . 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 3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 .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 . 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31. 小军使用显微镜观察某动物细胞时,发现视野中布满16个细胞,且左上方的细胞中含有14条大小、形态各异的染色体.现欲将该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并将物镜由10倍转换为40倍进行继续观察,则对装片的操作、转换物镜后的细胞数量、细胞所处的可能分裂时期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向右下方移动、4个、有丝分裂中期 B . 向右下方移动、1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 向左上方移动、4个、有丝分裂后期 D . 向左上方移动、1个、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32. 某家庭中有白化病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如图是基因型为AaXBXb个体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产生该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 产生该卵细胞的异常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C . 该卵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D . 若该卵细胞与表现正常男子产生的精子受精,后代患两种病的概率为0
  • 33. 某研究小组从蛙的精巢中提取部分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无突变发生),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所示.由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组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核DNA数目为2N B . 乙组细胞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 C . 只有丙组细胞完成DNA的复制 D .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甲组细胞中
  • 34. 下列有关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大于分裂期 B . 杂合子AaBb自交会发生基因重组 C .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单体的交叉互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 基因突变可以丰富种群的基因库
  • 35. 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  )

    A . 红色:白色=3:1 B . 红色:白色=1:1 C . 都是红色 D . 都是白色
  • 36. 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
    A . 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 .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 C . 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D . 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 37. 芦花鸡的羽毛(成羽)是一种黑白相间的斑纹状,但在雏鸡阶段的绒羽为黑色且头顶上有一个黄色斑点.控制芦花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养鸡场为了多养产蛋母鸡,要大量淘汰公鸡,你建议如何配种来达到这个目的(  )
    A . 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 B . 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 C . 芦花母鸡×芦花公鸡 D . 非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
  • 38. 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某哺乳动物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 Ⅰ过程中细胞内可能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 . 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Ⅰ、Ⅲ过程 C . 一个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C细胞有4种基因型 D . 该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睾丸的曲细精管中
  • 39. 剪秋萝是一种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有宽叶(B)和窄叶(b)两种类型,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研究发现,窄叶基因(b)可使花粉致死.现将杂合子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正确的是(  )

    A . 宽叶雄株:宽叶雌株:窄叶雄株:窄叶雌株=1:1:0:0 B . 宽叶雄株:宽叶雌株:窄叶雄株:窄叶雌株=1:0:0:1 C . 宽叶雄株:宽叶雌株:窄叶雄株:窄叶雌株=1:0:1:0 D . 宽叶雄株:宽叶雌株:窄叶雄株:窄叶雌株=1:1:1:1
  • 40. (2016·杨浦模拟)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 , 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红花植株的比例为(    )
    A . B . C . D .
二、<b >非选择题</b>
  • 41. 图1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 图像;图2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数字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2. (2) A细胞的基因组成是,C细胞的名称是
    3. (3) 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用图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B图细胞最终分裂结束后,一般情况下,E的基因型是
    4. (4) 按分裂过程判断,图2中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5. (5) 若图示的动物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交配,后代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 42. 狗的毛色深浅与黑色素合成有关,B基因控制真黑色素合成,b基因控制浅黑色素合成.基因型组成BB、Bb、bb的狗分别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同时狗的体色还受E、e基因的影响,当E存在时,真黑色素能够合成.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 (1) 两只基因型均为EeBb的雌雄狗交配,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 (2) 若一只黑色狗与一只棕色狗杂交,子代中三种颜色的狗都有,亲本基因型为,子代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3. (3) 若上一问中两只狗再杂交一次,则生出一只黑色狗的概率是
    4. (4) 欲鉴定一只黑色雄狗的基因型,选择多只eeBB基因型的雌狗与之交配,若子代,则基因型为EEBB;若子代,则基因型为EeBB.
  • 43. 小鼠毛色的黄与灰、尾形的弯曲与正常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R、r和T、t控制.在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从鼠群中选择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鼠作母本,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鼠作父本,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性别

    黄毛弯曲尾

    黄毛正常尾

    灰毛弯曲尾

    灰毛正常尾

    雄性

    雌性

    0

    0

    1. (1) 控制毛色的基因在染色体上,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
    2. (2) 父本的基因型是,母本的基因型是
    3. (3) 让F1的全部黄毛正常尾雄鼠与黄毛弯曲尾雌鼠杂交,F2中灰毛弯曲尾雌鼠所占的比例为
  • 44. 请回答下列与果蝇有关的问题:
    1. (1) 在雄果蝇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叫做细胞.
    2. (2) 有一个自然繁殖、表现型正常的果蝇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较大.研究发现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存在隐性致死突变基因a(胚胎致死).从该种群中选取一对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1中有202个雌性个体和98个雄性个体.分析可知,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若让F1中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雌雄比例是
    3. (3) 果蝇中决定毛翅的基因A对正常翅a为显性,另一对基因R、r本身不控制具体性状,但rr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利用两个正常翅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毛翅果蝇进行多次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纯种毛翅果蝇×品系甲→F1全为毛翅→F1自交→F2中毛翅:正常翅=9:7

      实验二:品系甲×品系乙→F1全为正常翅→F1自交→F2全为正常翅

      ①根据实验,可判断与毛翅、正常翅有关的两对基因(A/a和R/r)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品系甲和品系乙两种果蝇的基因型分是

      ②实验一F2中正常翅果蝇的基因型有种,这些果蝇中杂合个体的比例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