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中考生物专题8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更新时间:2019-03-14 浏览次数:31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8·中山模拟) 下列关于叶片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叶片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 B . 气孔白天大都闭合,晚上大多张开 C . 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D . 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的通道是叶脉
  • 2. (2018·广东模拟) 园林工人移栽树木时,常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成活率,下列措施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 移栽前根部带一个土坨,可保护树木的幼根和根毛 B . 移栽前去掉一部分枝叶,可以减弱树木的蒸腾作用 C . 移栽后给树木输入营养液,可为根部提供营养物质 D . 移栽后保持较强的光照条件,可促进叶的光合作用
  • 3. (2018九下·宁津模拟)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校园绿化活动中,移栽树木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做法与作用不相符的是(  )
    A . 根部带土坨--保护根毛 B . 剪去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 C . 为植物打针输液--补充水和无机盐 D . 盖遮阳网--减弱光合作用
  • 4. (2018九下·邻水模拟) 下列对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能够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叶的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主要动力 C .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在地球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 . 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完成的
  • 5. (2018·湛江模拟) 如图所示,为提高成活率,有时园林工人会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以补充水和无机盐.“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 . 侧芽 B . 表皮 C . 导管 D . 筛管
  • 6. (2018·湛江模拟) 在我国西南林区,林业工人在松树离地面约1米高的树干处把树皮剥开一条口子,可流出松油。剥开的口子应深入到茎的(   )
    A . 木质部、导管 B . 木质部、筛管 C . 韧皮部、导管 D . 韧皮部、筛管
  • 7. 土壤溶液中的水和无机盐进入根毛细胞时,要依次经过(    )
    A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B . 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C . 细胞壁→细胞膜→液泡→细胞质 D . 细胞膜→细胞壁→液泡→细胞质
  • 8. (2018·湛江模拟) “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森林对环境具有的作用是(  )
    A . 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 B . 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 C . 降低噪音和调节气候 D . 过滤灰尘和杀菌
  • 9. (2017·日照模拟) 下列有关水与植物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水是组成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 B . 植物主要依靠根毛吸收水分 C . 无机盐溶解在水中才利于植物体吸收 D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 10. (2018·中山模拟) 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区域是分生区 B . 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筛管 C . 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来实现的 D . 陆生植物叶片上表面的气孔数量比下表面多
  • 11. (2018·中山模拟)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甲、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以探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B . 两个装置中水量应相同,加入植物油可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C . 该实验装置应放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以免植物枝条缺水干枯 D . 一段时间后,用乙减去甲得到的数值,是植物叶片蒸发的水量
  • 12. (2018·中山模拟) 如图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通过气孔 B . 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C .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均受气孔开闭的影响 D . 气孔①→②状态的转化可能影响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 13. (2018·淄川模拟) 将大小、生长状态一致的植物分成3组,甲、乙置于黑暗处,丙进行适宜光照。水分蒸发量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 . 甲、乙、丙 B . 乙、丙、甲 C . 乙、甲、丙 D . 丙、甲、乙
  • 14. (2018·江门模拟) 把一刚摘下的果树枝装在小瓶中,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重为5牛,光照6小时后,测得重为4.8牛。其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 蒸腾作用 B . 运输作用 C . 呼吸作用 D . 光合作用
  • 15. (2018·湛江模拟) 如图为叶片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由④运输 B . 结构②和③都属于营养组织 C . 结构⑤的细胞中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D . 制作叶的临时切片不需要染色
  • 16. (2018·内乡模拟) 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 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 . 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C . 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D . 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 17. (2018·河源模拟) 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后,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塑料袋里天竺葵的叶片会发黄 B .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后,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会变浑浊 C .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 D .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塑料袋内的温度可能升高
  • 18. (2018·大祥模拟) 图是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植物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关系时绘制的曲线图,图中两曲线表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中C点表示B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 B . 图中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吸水速率 C . 有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大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小于蒸腾速率 D . 有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蒸腾速率
二、综合题
  • 19. 下图为叶片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 (1) 请标出各部分名称:①
    2. (2) ②④对叶片起作用,属于组织;
    3. (3)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4. (4) ⑤是由一对半月形的构成,是叶片上进行的窗口。
    5. (5) 根据图分析叶片上下两面颜色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这样?
  • 20. (2018·海安模拟) 下图为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散失水分的四个实验装置图.

     

    1. (1) 要探究绿色植物的叶是否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应选用哪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2. (2)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植物叶片表皮上的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这一过程叫做
    3. (3) 炎热的夏天,站在树荫下比站在房屋阴影处感觉更凉爽,说明植物这一生理过程能  够降低;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够运输到几十米高的树冠,说明植物这一生理过程还能够促进
    4. (4) 有资料表明,森林上空的湿度比农田上空的湿度高20%~30%,每亩森林比无林地  至少多蓄水20 t;降水多时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干旱季节又可以保持土壤温润。说明绿色植物对调节生物圈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 21. (2017·湘潭模拟)

    小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表皮时,看到了如图一所示的视野,她惊讶地发现叶片表皮上有成对的细胞,它们会张开和闭合.为了理解这些细胞的工作原理,小奇进行了如图二、图三所示的模拟实验.请据图回答:

    1. (1) 小奇用两个气球模拟了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一对细胞.

    2. (2) 当小奇继续向图二中的两个气球内充气时,发现气球不贴双面胶的一侧伸展拉长,贴双面胶的一侧不能伸展拉长,气球变成半月形,二者围成了一个空腔,模拟打开.

    3. (3) 结合生物学知识可知,当植物缺水时,气球模拟的细胞会因为水分流失,导致其围成的空腔(选填“打开”或“关闭”),作用和光合作用都会随之减弱.

    4. (4) 小奇在显微镜下将视野放大,看见半月形的细胞中有绿色颗粒,她推测这是,于是用绿豆模拟.

三、实验探究题
  • 22. (2018·莱芜) 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八年级一班的3位同学分别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探究:

    方案1:李杰利用一片新鲜蚕互叶片的上、下表皮分别制作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比较。

    方案2:陈明将一片新鲜蚕互叶片浸没霍在70 度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量。

    方案3:孙晓选取一片新鲜蚕豆叶片,用滤纸把上、下表皮的水分吸于,将两张浸过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分别贴在叶片上、下表皮表面,并固定,观察滤纸颜色的变化。

    1. (1) 李杰在实验中观察到表皮上的绿色细胞是。该种细胞的形态特点是做该实验时,下列用具中一定用不到的是 (填序号)。

      ①清水;②镊子:③双面刀片;④纱布。

    2. (2) 陈明依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小于下表皮,则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3. (3) 孙晓在实验时,贴上滤纸较长时间后,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都变成了红色,且深浅一致。据此她得出结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密度一样,但这与李杰、陈明的结论都不一致。去问老师,老师立即指出孙晓的结论不可靠。老师做出判断的理由是
    4. (4) 以上3位同学的实验存在的共同缺陷是
    5. (5) 气孔的开闭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 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已知0. 3 g/mL一蔗糖溶液的浓 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为观察气孔的开闭过程,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光照一段时间,取蚕豆叶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气孔;③在盖玻片一侧滴加0. 3g /mL 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持续观察.可看到气孔的过程。为加强该实验的说服力·应在步骤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做第④步,第④步的操作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