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01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二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古诗词中发现美和科学

    ①富有生命力的诗词,插上科学的翅膀,从科学的角度欣赏古诗词,会让热爱科学和着迷诗词的你一举两得!

    ②古诗词里有光学知识。储光羲《钓鱼湾》有两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俯看潭水,水清见底,见到荷叶摇晃,才知道是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诗歌中反映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光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我们就会觉得潭底变浅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歌中反映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清澈平静的江上,倒映出一轮明月,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而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浪潮翻腾的海洋。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

    ③古诗词里有声学知识。例如“____”,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秒。“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听到路人问路,赶忙招招手,不敢回答,因为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鱼是有耳朵的,一般在头骨的两侧,所以鱼可以听到声音。可见,“小儿”的担心不无道理。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中“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的诗句,说明了共振原理。欢声雷动,鼓乐喧天。战士击鼓,鼓皮振动,使鼓发声。鼓声在空气中传播,产生共鸣,仿佛连山川都振动了。

    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说明的则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的科学道理。拉弓时,拉力对弓做功,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弓在恢复的过程中对箭做功,将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中,“落木萧萧下”的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滚滚来”的长江水蕴含着丰富的动能,奔流不息,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气象,衬托诗人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悲壮心境。这就是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⑤陆游《村居书喜》中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或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其实,这种现象说明了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因为“骤暖”,使得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从而“花气袭人”。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说明了露的形成,是一种水汽凝结现象。九月初三,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夜间地面温度下降,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在降到“露点”以后,多余的水汽析出凝结成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而这就是露。这就是古诗词中蕴含的热学知识。

    ⑥科学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一个产生于我们的理性,一个出自我们的情感,却都是人类观察自然、世界的结晶。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美妙的蕴含科学知识的自然世界。

(有删改)

试题所涉知识点

知识点

试题被试卷采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