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14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1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

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

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

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

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

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 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但是,语文课的语言知识体系主要是附会印欧语言的语法,以结构主义为主,排斥语义,而负载信息的是含有思想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在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被“淡化”后,语文课程找不到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又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推动语文教育发展,当前的关键之点,是理解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课程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 是不能分开的,它综合地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们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它涉及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所以,语文课不是“器”,而是“道”和“器”的结合。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以养成和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程后,站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时,就会带着对自己母语的正确认识和使用自己母语的合格能力,保证和推动社会语言生活健康,成为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人们喜欢用“改革”来称谓教育教学的推进,其实,要想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效果、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真正要做的并非改革,而是建设。

首先,要重视思想建设。这就要求对推进教育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而养成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第一,把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变为以发展素养为宗旨。第二,把以教师灌输为主,变为教师导引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第三,把与生活剥离开来的符号化的学习活动,变为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综合活动。这里所说的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添砖加瓦,而不是用颠覆性的口号来建造“新模式”,用一种教学定势代替另一种教学定势。

其次,要重视课程建设。语文课程建设,不只是思想建设之后的课程建设,还要有相应的理论建设做支撑。迄今为止,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这里我只从自身学科专业上谈一个必须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文字知识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反对排布知识点的教条主义教学,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把知识当成终极目标的语文课程,但并不是否定知识的作用,更不是说,提高能力和素养不需要知识。语言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其特质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但以母语运用为特质的汉语言语文课程,几乎没有关注到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言文字教学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汉字汉语,要承认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汉语词汇系统和汉字系统是有数理符号特性的,但它们本质上是人文符号,是负载思想意义并同时含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人文符号。没有适合汉语的语文知识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宁《从语言战略角度看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

试题所涉知识点

知识点

试题被试卷采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