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01

湖南省湘潭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试卷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Ⅱ

说士节

王学泰

①“士节 ”这个词有点“古 ”,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此文的开头不能不对它做些解释。最初 “士 ”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 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 ”指节操,“士节 ”也就是“士 ”所应该有的节操, 这里的“节操 ”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 ”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表现,士人在严 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②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 ”在那个社会里指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 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 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 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 挺罢了。

③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 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所以才会有“宋襄公不杀二毛 ”“专诸刺王僚 ”等被后世聪明人视为“愚 蠢 ”的事件发生。还应该看到, 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互有权利义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 忠    ”    ;孟子说得更清楚明确: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路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同时,传统的保护士节 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 ”的一个外部条件。

④统治者提倡“士节 ”,似乎不能完全从特权角度理解,其目的在于使士大夫保持其精神追求,也是 他们从事其职业的保证。 当时士大夫是社会的管理者,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掌握着“公权力 ”,倘若士节 被摧毁,使其没有了操守,可以无所不为,这样“公权力 ”就会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那么本来的社会中 坚就成为社会蠹虫。另外,还应看到由于社会舆论的鼓励,培养了一批有廉耻、识去就、守信义、重然诺 的官员,这对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也是一个制约。

⑤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 大丈夫 ”品格就是一例。儒、墨诸子以 “ 帝王师 ”而自视,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 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商 鞅、韩非的“理论 ”只考虑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和权力,从不为其他阶层的人着想。

⑥当法家的理想国,被称作“虎狼之国 ”的秦统一了天下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人保 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这时“士节 ”要表示出的相对独立性,往往就要依赖统治者对士的尊重 的程度和士人自身的内在力量。

⑦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例如汉代大臣与君主之间 可以从容地坐而论道;唐代的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有座位;到了宋初,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明清两代, 士人地位跌倒了低谷。明代的诏狱、廷杖,清代的跪见奏对制度和申斥制度,都是在残酷地摧毁着士人的 尊严。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

(节选自《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有删改)

试题所涉知识点

知识点

试题被试卷采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