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5-31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园林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隔”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感悟,也营造了独特的诗画般的意境,“借景”与“分景”等造园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大,静止的景色依物而变。

(摘编自徐成浩、孙晓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文化艺术底蕴,其审美特点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往往借助天然形成的山水构成园林的主基调。不管是山水还是植物,都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生命力,并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出自然之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美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思想。中国古典园林通过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和谐统一,使得园林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和谐共生之美。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不仅包括形式的和谐,还包括园林与人的美善统一,也包括有若自然、胜似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界。

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表达情意的一种手法。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将对人生的态度、情怀和感悟及对山水事物的理解,通过园林中的文字、图画、雕刻、植物等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元素表达出来,由此激发游赏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即园林意境的体现。为了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审美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力求使游赏者在有限的层次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忽而浓翠蔽日、古木参天,忽而山高水阔、别有洞天,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视觉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变幻莫测的空间布局,蕴含着中国礼乐文化与山水自然情境交融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原则是顺应自然、升华自然。在选址布局上,我国历代造园者喜欢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布局,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保存自然的审美风格。在建筑手法上,其除了方便供游人观赏园景外,还要满足人文精神与审美及园居享乐的需求。在造园技法上,中国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们大多喜欢自然山水式园林。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造园者们也会通过叠山理水、配植花草树木来模仿自然山水环境,使园林富有天然之趣。园林中原有的自然山水、花鸟虫鱼,融入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形成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这一自然是比现实自然界的自然更高层次的理想自然。所以,园林建造中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以遵循自然、升华自然为原则,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马玛骞、林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意蕴探析》)

试题所涉知识点

知识点

试题被试卷采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