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年化学一模试题

日期: 2024-06-17 中考阶段化学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试题详情
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下列做法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 采用光伏发电
B、 加强大气监测
C、 垃圾就地填埋
D、 汽车限号出行
试题详情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
A、 N2
B、 CO2
C、 稀有气体
D、 O2
试题详情
红糖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功效。下列用甘蔗制红糖的主要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辘碎蔗
B、 削蔗去杂
C、 火煮熬糖
D、 渣汁分离
试题详情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振荡试管
B、 闻气体气味
C、 液体的倾倒
D、 检查气密性
试题详情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豆油
B、 冰块
C、 蔗糖
D、 面粉
试题详情
使用新能源有助于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 乙醇汽油
B、 地热能
C、 太阳能
D、 氢能
试题详情
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下面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干冰
B、 冰水混合物
C、 盐酸
D、 臭氧
试题详情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无须节约用水
B、 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C、 明矾净水的作用是杀菌消毒
D、 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试题详情
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现硝酸钾(KNO3)、硫黄(S)和木炭(C)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已知KNO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0
C、 +1
D、 +5
试题详情
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 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D、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¹/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试题详情
下列废弃物中,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是(  )
A、 空矿泉水瓶
B、 废铁锅
C、 旧报纸
D、 碎砖石
试题详情
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的近似pH 如下表所示,其中呈碱性的是(  )

物质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

7.6~8.0

A、 苹果汁
B、 葡萄汁
C、 牛奶
D、 鸡蛋清
试题详情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可知,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
A、 X>Y>Z
B、 Y>X>Z
C、 X>Z>Y
D、 Z>Y>X
试题详情
福建舰航母飞行甲板的钢板表面镀镍,可以防腐和增加硬度。如图所示为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镍属于金属元素
B、 图中n的值为16
C、 镍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D、 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8.6g
试题详情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
B、 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变成无色
D、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试题详情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燃烧的火柴,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更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B、 被褥失火用水浇灭,是因为降低了其着火点
C、 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D、 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试题详情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羊毛和涤纶

灼烧,闻气味

B

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适量铁粉

C

除去 CO2中混有的少量CO

点燃

D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

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再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 Fe→Cu→Ag
B、 CaCO3→CaO→Ca(OH)2
C、 H2→H2O→O2
D、 NaCl→NaNO3→Na2SO4
试题详情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C、 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的溶液
D、 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乙
试题详情
下列是四种实验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图像是(  )
A、 电解水
B、 向一定量 pH=3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C、 向等质量的镁和铝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D、 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试题详情
化学用语能准确、简洁地记录、表达、交流化学信息,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试题详情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请用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对应的序号填空。

A.钛合金   B.液氮   C.金刚石   D.硫酸亚铁   E.一氧化碳

试题详情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废碳再生的零碳甲醇(CH3OH)点燃亚运主火炬“桂冠”,对绿色亚运进行了最美好的诠释。
试题详情
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化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 12分)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问答下列问题。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 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秒途径对全球碳出加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 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所示。

试题详情
某电厂煤灰粉的主要成分为 Al2O3、SiO2、Fe2O3等,以煤灰粉为原料制取高纯度氧化铝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 16分)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某品牌威化饼干的配料如图1所示,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部分成分进行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

①饼干制作的烘焙过程中,配料中的碳酸氢钠全部受热分解转化为碳酸钠,而碳酸钠不分解。

②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准备】

称取质量为20g的饼干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将滤液通过半透膜渗析(除去蛋白质等有机物),得到待检液,将待检液平均分为甲、乙两份。

计算题(6分)

试题详情
学习小组的同学想测定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大理石样品25g,缓慢向其中加入150g待测稀盐酸(杂质难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