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测试题

日期: 2024-06-17 高二上学期历史

单选题

试题详情
下表罗列了1949—1999年间,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外交基本战略。下列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一边倒”

“一条线、一大片”(联美反苏)

“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A、 甲—丁—丙—乙
B、 乙—丁—丙—甲
C、 乙—丙—丁—甲
D、 乙—甲—丙—丁
试题详情
下列史料可用来说明(   )

史料

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是重视伦理道德;二是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三是主张“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不干涉原则来源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卢梭的思想

A、 新中国的外交与西方外交的本质区别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深刻的思想渊源
D、 中西文化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试题详情
下表是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时间

事件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21年

参加第26届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 积极参与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
D、 坚持实施“不结盟”政策
试题详情
外交部指出,2023年中国的外交任务是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争取中美关系校准并重回正确航向,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统筹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
B、 开辟适应多极化格局的外交新局面
C、 努力践行不结盟的外交总方针
D、 多方探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
试题详情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基石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共赢共享的理念
C、 对外友好开放
D、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试题详情
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外交原则
C、 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
D、 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
试题详情
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 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 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试题详情
如图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处理中非事务的“五不”原则。“五不”原则的提出(   )

A、 意在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
B、 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C、 说明非洲在国际上影响力扩大
D、 加速了非洲殖民统治瓦解
试题详情
这一多边合作组织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其宗旨和原则包括: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平等互利,通过相互协商解决所有问题等。这一多边合作组织(    )
A、 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B、 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C、 显示了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D、 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新型国家关系
试题详情
下图反映的是一件中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求同存异”的提出
C、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试题详情
有人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践和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由材料可见,“上海精神”的实质是(    )
A、 加强亚非拉国家间友好关系
B、 谋求区域间的和平与发展
C、 推进区域国家间结盟友好
D、 共同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
试题详情
1955年6月至12月,中国艺术代表团在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瑞十、南斯拉夫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了访问演出。中国代表团演出的京剧和中国歌舞轰动了整个欧洲,被称为近50年来世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下列各项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中国与苏联关系逐渐恶化
B、 冷战并不涉及文化领域
C、 中欧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D、 中国外交政策已经成熟
试题详情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试题详情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提出的方针是(    )
A、 求同存异
B、 亚非合作
C、 平等互利
D、 团结反霸
试题详情
某班级开展“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的可以用来论证该主题的资料包括(  )

①建设“一带一路”            
②召开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③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④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试题详情
下表所示为2019年我国主要领导所参加的部分外交活动。由此可知,新时代我国外交(   )

时间

外交活动

3月

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

4月

李克强出席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6月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

6月

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

11月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

11月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

12月

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举行,李克强出席

A、 突出以联合国为中心
B、 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C、 积极进行多边外交
D、 强调南北协调合作
试题详情
下列徽标或宣传画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上海合作组织徽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徽标▲“一带一路”宣传画▲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会徽
A、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B、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C、 建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试题详情
下表反映了中国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

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
建交国家495469878895103107110112
A、 “一边倒”成效显著
B、 加入了不结盟运动
C、 冲破美国的遏制政策
D、 中国实力显著提高
试题详情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证》(单位:亿美元)。它反映了(    )

年份

2000年

2006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

7.7

52.3

165.3

185.8

21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

10.5

35

135.8

210.2

246.4

A、 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呈上升趋势
B、 “一带一路”主导的金融合作效果良好
C、 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D、 多边贸易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试题详情
1955年,周恩来在某个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   朝鲜停战谈判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中非合作论坛

非选择

试题详情
【民间外交】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的发展轨迹,相对盲目且自发,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主要方式,争取各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局部抗战时期,国内学生、留学生特别是归国留日学生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形式,掀起了民间外交活动的高潮。1931年9月28日,中央大学学生就质问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为何不积极抗日。1932年3月,部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自发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发行《国民外交杂志》宣传其主张,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宋庆龄、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以及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

——摘编自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着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时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渠道。20世纪50~70年代,在开辟民间外交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代民、官民并举”的方针,并建立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民间外交组织,积极开展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民间外交从开辟国家关系逐步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型,民间外交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新中国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骥等《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某学者归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成就)简表(部分)。

时期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人民政府确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其三大方针

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摘编自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第二版)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为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建交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先秦以来,中四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唯一文明的国家。自称为“华夏“中国”“中华”,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所谓的“四夷”。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因为在华夷体系内,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

材料二:在冷战结束前夕,中苏就已经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与苏联的国际法继承国俄罗斯联邦的双边关系也发展得十分顺利,包括彻底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并逐步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与苏联在中国周边的盟友蒙古、越南和印度,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冷战结求后,中国先后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图们江开发规划、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等,也在促进地区的多边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中国也开始介入地区多边主义的进程之中,而且态度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阶段

重要论断和理念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毛泽东指出:“自从有历史以来,任何国家间的关系,都不可能像社会主义国家间这样休戚与共,这样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这样互相援助和互相鼓舞

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

1956年,毛泽东将中国外交政策明确地表述为“同兄弟国家团结一致,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到中共十八大召开

邓小平主张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原则,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

——摘编自曲鹏飞《中国共产党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

从上表中提取中共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可提取部分信息,也可提取整体信息,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