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教育集团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日期: 2024-06-17 中考阶段语文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试题详情
初三1班在周末开启了“走进二十四节气”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下三段文字是节选自小周同学的研学笔记。请你仔细阅读,完成各题。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2024年3月20日,我们喜出望外地迎来春分节气。①桃花红了,杏花白了,杨柳青了,在春和景明的天气里,总有细微处的风景能撼动我们的心。

春分初候“元鸟至”。元鸟,即燕子,古时也称玄鸟。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当燕子飞回之时,春分时节便到了。燕子归来兮,带来了繁花嫩(nèng)叶,带来了美不甚收。万物告别了白雪皑皑,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模 (mú) 样。

春分之特别,在一个“均”字:均分了昼夜,均分了寒暑,均分了春天。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0度,直射地球赤道,白天黑夜各为十二个小时。【甲】气候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明媚的春天。 【乙】③在这时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春分最具灵性的美,是千色万彩在此时终于迎来了盛开的时节。 【丙】曾经在冬日寒冷中蛰伏的土地,走过立春,走过雨水,走过惊蛰(zhé) ,已经完全苏醒。 【丁】④春风千里,吹开百花,大江南北暖意融融,不仅自外而内熏染着人们的心灵,而是自内向外,由心而发,欢快的灵魂在满园春色里自由地徜cháng)    徉。

试题详情
 【名句橱窗】古诗文默写
试题详情
【实践园地】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的天地里畅游,可以汲取知识的养分、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老师让大家组建多个兴趣小组。小周同学加入了诗歌组和辩论组,请和他一起参加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吧!

阅读与鉴赏(共48分)

试题详情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仅一个月后再次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②宦:为官。③羁:寄居在外。④迷:凄迷。⑤山城:指柳州。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

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殆尽, 所不燔者人而已……足下之亲爱某良厚,其亦欲知某所以处此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文】

孙少述与王荆公交最厚。及荆公为相,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人之交遂睽 , 然少述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 , 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置酒共饭畅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 , 无由再见! ”少述曰: “如此,更不去奉谢矣!”语讫,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别改)

【注释】①某:我,谋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第二篇中的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睽:背离,不合。③相劳苦:互相愁问。④解舟:退居江湖。⑤奉谢:奉,敬辞; 谢,送别。

试题详情
非文学作品阅读

国风盛宴,华芳共赏。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近年来持续“破圈”式传播。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华服之美,共赴文化盛宴!

材料一

①夏衣冠,在今日被称作“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②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③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通常由一轻薄的纱罗制成,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水田衣,是明代流行的一种“时装”,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

(摘编自刘永华《中国服饰通史》)

材料二

①“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期间断代了 300多年。 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②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汉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

(摘编自梦玥、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的传统——重新认识回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三

对于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是既远又近的存在。这里所说的“远”指的是其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难以和现代大众进行广泛对话,而“近”则是因其中蕴含着对当下有巨大启迪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此,如何给传统文化换上当代人青睐的“新衣”,又如何将其“内核”与现代化表达扣合起来,成为一道颇具难度又亟待解决的命题。对此,当下的新国风文艺作品或广泛融合舞蹈、情景剧、舞台剧等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态,或借助多元化和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古风影视剧的创作、 短视频等来加大对文艺作品的宣传,或借助博览会、实地体验馆等, 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体验 感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这些文艺作品还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号,并从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用稀松平常之物铺展出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画卷。当这些生活化元素变成对话古今的载体,传统文化也就与人们的心灵越来越亲近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

试题详情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瓤、黄瓤、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 女儿叫道:没有土! 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⑩这才多久呢? 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 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⑪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⑫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 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 “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⑬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⑮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慈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⑯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⑰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⑱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 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蕻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 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⑲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 同时也太广了不是? 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 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⑳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试题详情
名著阅读

写作(50分)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一知名企业家曾说: “如果成功有秘诀,那就是奖赏。”在我们的记忆长河里,最好的奖赏也许是一朵小红花,是一件精心准备的礼物,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是一句滋润心田的夸奖,是一次蜕变的自我肯定……

以上的文字给予你怎样的触动与思考呢?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②写出自己的思考,力争给人以启发。③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