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步课时练

日期: 2024-06-13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单选题

试题详情
下图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辛亥革命创造的有利条件
B、 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
C、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试题详情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其发展特点是( ) 
A、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B、 资金雄厚
C、 地区分布极为平衡
D、 技术先进
试题详情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高歌猛进
B、 奄奄一息
C、 朝气蓬勃
D、 夹缝求生
试题详情
 如图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示意图,其中D至E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甲午战争的刺激
C、 戊戌变法的影响
D、 辛亥革命的推动
试题详情
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约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投资约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造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 清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中国民族资本举步维艰
C、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是民族矛盾
D、 中国完全成为外国侵者的市场
试题详情
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试题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 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试题详情
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 时人崇洋媚外
B、 地区发展有差异
C、 不记得了
D、 科学思想的传播
试题详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挽救中华民族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建立民主共和国

填空题

试题详情
张謇。清末状元。近代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之时,提出““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刨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开民族轻工业先河,立中华民族品牌,彼称作“状元实业家”。
试题详情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的大城市;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的特征。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摘自中学历史教参

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摘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三: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