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初考试试题

日期: 2024-06-15 高一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详情
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稣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 阶级的产生
B、 世袭制的确立
C、 私有制的出现
D、 早期国家的诞生
试题详情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百家争鸣”(   )
A、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B、 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 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
D、 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试题详情
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A、 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B、 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C、 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 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试题详情
下表可以说明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                    单位:万户(   )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

(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

(公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280

A、 政治中心移到南方
B、 南方商业超过北方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试题详情
关于北魏的灭亡,有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他们认为在并没有汉人传统I 鲜卑族中,植入“异国文化”,肯定会造成“水土不服”。这一观点(   )
A、 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B、 强调改革充满曲折与艰巨性
C、 正确揭示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D、 对汉化政策的评价有失偏颇
试题详情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的在于(   )
A、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
D、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试题详情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 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D、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试题详情
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
A、 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B、 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D、 兼容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理论
试题详情
万历《大明会典》将内阁的职权都详细地分别附载在翰林院的条目之下,直至崇祯,也无改变这本质上说明了(   )
A、 出现宦官专权
B、 内阁地位不独立
C、 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D、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
试题详情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试题详情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试题详情
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某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维新变法
B、 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试题详情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
A、 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D、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试题详情
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   )
A、 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化
B、 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C、 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
D、 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
试题详情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意见,由公众的或者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 武昌起义成功了
B、 报刊业发展迅速
C、 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D、 人们言论自由了
试题详情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婚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据统计,在一项针对单身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15位青年中希望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姻的青年竟达273人,比例约为86%。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文化运动开展
B、 旧婚姻观念已经瓦解
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试题详情
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频繁。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A、 思想解放文明开化
B、 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试题详情
1913年,济南振兴火柴厂成立;1915年后,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在各地设立多家分厂。“机遇”指的是(   )
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C、 传统小农经济解体
D、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试题详情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上述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五四爱国运动
C、 新文化运动开始
D、 第一次国共合作
试题详情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犹如擎起的一把熊熊火炬,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材料中“这一大事变”是(   )
A、 辛亥革命
B、 中共诞生
C、 开国大典
D、 南昌起义
试题详情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下表中第一阶段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第一阶段

1924-1927年

第二阶段

1927-1937年

第三阶段

1937-1945年

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第四阶段

1946-1949年

转战陕北,进京赶考

A、 五四风雷,声振华夏
B、 建党大业,面貌焕新
C、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
D、 国共合作,革命成功
试题详情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特别在上海,作为经济大埠、全国经济重镇,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到1930年10月7日,已进行了第三次国货运动大会,成效显著。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
B、 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加快工业体系的形成
D、 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试题详情
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共产党要走(   )
A、 城市中心道路
B、 统一战线道路
C、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 国共合作道路
试题详情
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这表明了长征(   )
A、 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 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 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试题详情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东方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下图是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这一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在民族关系上主要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摘编自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韦负《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是发轫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是大力提升阶段;辛亥革命时期是进一步高涨并结出宝贵果实阶段。探索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内涵及其发展的阶段特点,不仅将推进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化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陈其泰《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觉醒》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领土和主权的丧失,直接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此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恢复丧失领土和维持固有疆域的领土战略。在此过程中,国家疆界的确定成为民族国家形塑的重要一环。由此观之,地理因素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影响既深且远。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人物,纵观其民族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和关于异国他族知识的增长。

——摘编自朱晶《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三幅油画分别是《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动南昌起义,开始了探路历程。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式道路又走不通,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辟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使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领路人,挽救了革命。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探路一开路一领路”为线索,对中国共产党1927—1936年的革命道路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