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七周学情练习

日期: 2024-05-17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下面是公元589年在江南民间传唱的一首歌谣。该歌谣反映了江南人民(    )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A、 能歌善舞
B、 盼望南北统一
C、 生活美好
D、 热情好客
试题详情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 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 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试题详情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的“政治文化”最恰当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试题详情
隋炀帝死后,被草草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朝灭亡炀帝落得如此下场的根本原因是(    )
A、 开通大运河
B、 爆发农民起义
C、 残暴统治
D、 屡次发动战争
试题详情
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 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 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试题详情
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0%;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2人,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有185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16人,比例近70%,进士为相者107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60%。这说明(    )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     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

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   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试题详情
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 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 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 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试题详情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    )
A、 重用贤能
B、 选拔人才
C、 改革税制
D、 整顿吏治
试题详情
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耕作方式的进步
B、 冶铁技术的提高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试题详情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唐蕃和亲
D、 郑和下西洋
试题详情
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
A、 城市商业的繁荣
B、 诗歌创作的丰富
C、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妇女地位的提高
试题详情
如图两位历史人物的联婚所起的作用,下列看法表述正确的是(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像

A、 使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B、 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C、 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辖
D、 稳定了吐蕃的局势
试题详情
碎叶城是唐朝安西四镇之一,但官修史书对其介绍甚略。玄奘法师却有详细描写:“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种植)糜麦、蒲桃”。想要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我们要查找(    )
A、 《史记》
B、 《大唐西域记》
C、 《金刚经》
D、 《贞观政要》
试题详情
东市和西市是唐都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这说明唐朝(    )
A、 商业发展繁荣
B、 农业经济繁荣
C、 手工业水平高超
D、 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试题详情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作者要推翻的是(    )
A、 隋朝的统治
B、 唐朝的统治
C、 西汉的统治
D、 秦朝的统治
试题详情
李白的诗作歌颂祖国山河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被誉为(    )
A、 “诗圣”
B、 “诗仙”
C、 “诗史”
D、 “诗佛”
试题详情
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名家名作迭出,颜体、柳体、欧体争奇斗艳。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的特点是(    )
A、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B、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C、 飘逸灵动,潇洒清爽
D、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试题详情
  2018年2月,下图(《步辇图》)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关于该图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它是唐明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
B、 它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C、 它描绘了唐玄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
D、 它是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品
试题详情
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状况
C、 对外关系
D、 社会风气
试题详情
下列对北宋建立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B、 北宋定都洛阳
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试题详情
宋初大将曹翰写的《退将诗》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   )
A、 北宋国泰民安一直无战事
B、 北宋武将俸禄优渥无负担
C、 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D、 北宋经济发达国富又兵强
试题详情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契丹人的生活。两宋时期,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
A、 西夏
B、 金
C、 辽
D、 大理
试题详情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他来自于(    )
A、 契丹
B、 女真
C、 党项
D、 突厥
试题详情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说:“所以这一盟约(如图)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签订这一盟约的双方是(    )

A、 辽和北宋
B、 西夏和北宋
C、 金与南宋
D、 金与北宋
试题详情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劳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郭沫若诗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某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郭沫若这首诗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A、 甲认为此诗歌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
B、 乙认为此诗批评鉴真横渡东海的盲目性
C、 丙认为此诗既批评鉴真的盲目,同时又称赞鉴真的大义
D、 丁认为此诗说明了奈良的社会风气与唐朝一样
试题详情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B、 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D、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试题详情
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惯影响。这些反映了当时(    )
A、 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
B、 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
C、 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D、 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自信

综合题

试题详情
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干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第一,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第二,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

----改编自《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材料四:两宋300年间,共取士约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宋太宗在位21年(976-997),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1022-1063),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试题详情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形势图(1111年)

材料二:朕选儒臣千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宋太祖

材料三: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四: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