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日期: 2024-06-01 高一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1935年,在两河流域的玛里王国遗址出土了约两万件楔形文泥版,学者从中发现,当时玛里王国实行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机制与一千多年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可见(   )
A、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源头在玛里王国
B、 古代欧洲文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C、 考古发现拓展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D、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试题详情
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
A、 稳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B、 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
C、 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
D、 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
试题详情
下表是《十二铜表法》中涉及的各类法律规定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

传唤

审判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9条

4条

8条

5条

11条

11条

10条

27条

6条

11条

A、 法律主要服务于罗马政治生活
B、 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统治
C、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
D、 法律侧重于调解纠纷和规范程序
试题详情
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
A、 民主政治高度成熟
B、 重视建筑的实用
C、 城邦经济日趋繁荣
D、 公民意识的增强
试题详情
13世纪时,法国统治者开始看重塑造国王和王室成员的雕像,并将之摆在巴黎的公众场所,诸如教堂旁、塞纳河畔和主要道路两侧;到14世纪下半叶,统治者的塑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中。法国统治者此举(   )
A、 受到宗教改革的推动
B、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C、 意图抗衡教会的权威
D、 推动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试题详情
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 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
B、 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 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试题详情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 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写楔形文字
试题详情
诺亚与洪水的故事是欧洲在中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而且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在内,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世界大洪水传说。这类传说体现了(   )
A、 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
B、 宗教神学的广泛传播
C、 远古生态环境的恶劣
D、 文明古国间交流频繁
试题详情
13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设立了以巴黎“巴列门”为中心的王室法院作为专职机构,逐渐削弱、限制和取代原有的封建领地和教会等各种地方共同体的司法管辖权。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B、 导致王权与教权分裂
C、 推动行政司法的分离
D、 消除了封建领主特权
试题详情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依靠,以振昔日的权势。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这表明,法兰克王国时期(   )
A、 教会的权力大于世俗王权
B、 基督教控制了西欧精神世界
C、 国王利用教会扩大了疆域
D、 教会与王权相互需要与利用
试题详情
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
A、 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 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 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试题详情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 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试题详情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
A、 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B、 世界各地文明发展趋同
C、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D、 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
试题详情
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这(    )
A、 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
B、 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
C、 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
D、 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试题详情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下列观点最能得到古希腊城邦政治家和思想家认可的是(   )
A、 “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城邦兴旺的标志”
B、 “对公民人数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或过少”
C、 “为了吸引外邦人可以赋予他们政治特权”
D、 “奴隶是城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题详情
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 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 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 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试题详情
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见,亚历山大(   )
A、 认为亚非文明源自希腊文化
B、 热衷于传播希腊文化
C、 借助希腊文化实行专制统治
D、 催生了希腊人文精神
试题详情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
A、 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B、 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D、 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试题详情
《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 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试题详情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
A、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 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非选择题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由于其雕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式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旧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下端是法典内容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在罗马共和国黄金时代,商人不能进元老院。贵族征战得来的财富都是购买土地搞大庄园。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塑造了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无论是共和还是帝制,罗马都是西方大规模政治体在观念、制度、法律上的政治源流。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屋大维苦心建构的“罗马民族认同”,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材料二: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2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