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同步试题

日期: 2024-06-02 五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

填空题

试题详情
源远流长的中华是强大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试题详情
孔子说:“。”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的仁爱精神。
试题详情
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
试题详情
诚信既是一个人的,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试题详情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和高尚的,不可能立于。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之中。
试题详情
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
试题详情
每个人的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人民能够幸福;国家衰弱,人民跟着
试题详情
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相,这种忧患意识集中体现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为建设一个的国家而不懈追求。

选择题

试题详情
下面(    )体现了古人的仁爱精神。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题详情
下面与“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是(    )。
A、 有志者事竟成
B、 朱冲还牛
C、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试题详情
下面名言警句,不能表现爱国情怀的是(    )。
A、 苟利国家,不求宝贵
B、 位卑未敢忘忧国
C、 立己达人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试题详情
崇高的人格修养包括:①注重明志;②崇尚气节;③团结互助;④讲究诚信,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仁爱精神的是(    )。
A、 立己达人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民胞物与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题详情
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述相符的是(    )。
A、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C、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D、 “两耳不闻密外事,一心只读贤书”
试题详情
“范式赴约”的故事告诉我们(    )。
A、 求新是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C、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试题详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政治家(    )的名言。
A、 欧阳修
B、 张载
C、 范仲淹
试题详情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    )的经典名言。
A、 李白
B、 刘秀
C、 杜甫
试题详情
提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的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试题详情
下列不属于人格修养的是(    )。
A、 志向高远
B、 富贵不能淫
C、 自强不息
D、 学而不思

判断题

试题详情
我们与同学相处时应该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无礼的人,当然不能对别人无礼。()
试题详情
20岁的赵某终日无所事事,父母批评他“没志气”,赵某却觉得是无所谓。()
试题详情
“轻诺寡信”说的是“诺”若是轻了,就没有人给你来信了。()
试题详情
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但我可以欺负别人。()
试题详情
现在我们的国家很强大,不需要忧患意识了。()
试题详情
小飞的爸爸说,做生意只要赚钱,就可以不讲诚信。()
试题详情
维护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的利益,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试题详情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祖国的繁荣昌盛跟我们息息相关。()
试题详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政治家陆游的名言。()

连线题

试题详情
把文化名人与他的名言用线连起来。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位卑未敢忘忧国

南宋大诗人陆游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简答题

试题详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哪部著作?
试题详情
请解释“明志”和“气节”。
试题详情
解释: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辨析题

试题详情
有同学认为,我们的祖国如此强大了,就没有必要有忧患意识了。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试题详情
将心比心,南北朝时,有个叫陆慧晓的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当时地位显赫。陆慧晓一向平易近人,从不摆大人物的架子,即使地位低下的人来访,他也会起身相送。有人对陆慧晓说:“您的身份这么高贵,没必要这样做。”陆慧晓答道:“我平生最讨厌别人对我无礼,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呢?”朱冲、陆慧晓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综合题

试题详情
观点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观点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试题详情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